【名医】华山医院副院长徐文东:传承+创新,“颠覆性的手术技术”,造福全世界偏瘫患者(内附视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宋长星 发布时间:2019-11-29 13:21

摘要: 2019年度“上海工匠”徐文东,首创颈神经左右交叉移位治疗脑卒中偏瘫


【名医名言】


继承+创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人物聚焦】



徐文东,男,1970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院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执行主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现任主委、世界腕关节镜协会(IWAS)侯任主席、亚太手腕协会(APWA)侯任主席。入选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院长、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等20多项荣誉。发表论文100余篇,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1项。


主要贡献:颠覆传统思维定式,提出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重建的全新方案,以一侧大脑支配双手,原创成果发表于国际最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NEJM在评选其认为“颠覆性的、在推进医疗实践具有最重要意义的”、“2018年最受瞩目论著”时将该成果列为榜首(目前大陆唯一),并入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名医风采】



近日,华山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文东获评2019年度上海工匠。


从医多年,徐文东医术超群,获奖无数,有“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政府质量奖个人奖”、“上海医学杰出贡献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中国优秀医院院长、国之名医、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医学杰出贡献奖、上海市领军人才等20多项荣誉。对于“上海工匠”,徐文东会怎么看呢?


徐文东说:“工匠是一种精神,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任何行业,要把工作做好,做得出色,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工匠’这个名称比起我其他荣誉,更能体现出成绩获得背后的精神和执着。”


徐文东此言不虚,回顾他在医术上不断有成果、有突破的过程,无不是渗透着工匠精神的过程。


继往开来  知难而上



一个孩子生下来的那天,全家人沉浸在添丁之喜中,只是没多少天,这家人就乌云笼罩了,原来孩子被诊断为脑瘫,这孩子、这家庭今后就被痛苦缠绕了;一个好端端的中年人,忽然间就被一阵风吹倒了,说是中风了,从此这人即便被抢救过来,也是一边的手脚动弹不得或走路一颠一跛,或者就不能走路了,这个家庭从此悲欢离合只剩悲伤。能不能让脑瘫儿、中风患者恢复正常?直面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心怀高尚职业操守的医务人员没有绕道走,做看客,他们一直琢磨着如何化解这一医疗难题。


早在30年前,华山医院手外科主任、院士顾玉东就在治疗另一种瘫痪,即臂丛神经损伤造成的上肢全瘫,开展了研究。他提出:“一侧通路断了,为什么不换另一条?”这个提法的原理是,人的大脑也有左右之分,右脑控制左手,左脑控制右手。当一侧的臂丛神经受损,就好比是相应侧的大脑与手之间的“通路”断开了。这个时候,是否可以通过“换一条路”,将手接到另一侧大脑掌管的、完好的臂丛神经上,来诱导一侧的大脑同时控制两只手呢?通过“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顾玉东院士使这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成为了现实。


徐文东是幸运的,从医学院毕业后,他进入华山医院,成了顾玉东的学生,从此他在顾玉东院士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纵深的研究。


成功突破  实现颠覆




顾玉东院士首创的“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有着独特的“左右换位”方法,为研究人类周围神经移位后脑功能重塑的规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徐文东注意到,接受该手术治疗的患者,一开始患手需要好手带动才能活动,但是最后患手能够独立活动;而触摸患者患手时,好手会有被触摸的感觉。


徐文东联系上了16年前最早接受手术的病人,果然发现,即使手术过去了16年,病人的患手无需好手的带动就可以独立运动,但是在触摸患手的时候,好手还是感觉到被触摸。也就是说,患者两只手的感觉不能完全分开。徐文东敏锐地感觉到,这一现象有可能和大脑功能变化有关。科研需要大胆设想,也需要小心求证。为了深入研究这个临床现象背后的机制,也为了将顾玉东院士的创新理念和术式进一步拓展,造福更多患者。2001年起,徐文东带领团队开始了跨界攻坚,进入了一个在国际上全新的研究领域——周围神经移位和脑功能的关系研究。


那些日子里,徐文东夜以继日奋战在实验室里,以小白鼠做实验,一次、两次……实验做了无数次,有时常常累得站都站不起来,忙得不知东方之既白。就凭着这么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他艰苦奋战,梳理了将近40000多根神经纤维……


在前期研究证实“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后,他提出了治疗中枢损伤后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新方法:通过手术将健侧上肢颈神经移位至瘫痪侧的颈神经,避开损伤侧大脑半球,让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相连接,激发健康大脑半球的潜能,使健侧大脑半球同时控制双侧上肢,促使瘫痪上肢恢复功能。


中国原创颈神经左右交叉移位治疗脑卒中偏瘫



如果说“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手术”用于臂丛损伤是给病人“换了臂丛神经”,那么,用于中枢损伤后的上肢偏瘫则相当于是给病人的瘫痪手“换了大脑”。从2008年开始,徐文东团队在前期大量动物实验基础上,对一侧大脑损伤进入平台期的患者开展了该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一位12岁的女孩,那年来的时候是妈妈和外婆一起带来的,由于脑瘫导致手部动作不受支配,生活不能自理。但患者家属诚心求医,态度十分诚恳,徐文东于是将这种新型手术的情况坦诚相告:“有一个办法也许对孩子有效,理论上是说得通的,安全上也没有问题,但由于是创新的手术技术,所以治疗效果无法保证。”最终女孩接受了手术,并且手术成功了。经过不断的康复练习和患者本身的不懈努力,女孩的双手功能恢复状况喜人,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她不仅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还凭借其手工艺泥人作品《天使之爱》,在2014年获得了首届全国“随心手愈”手工作业治疗作品大赛一等奖。


徐文东首创的这项手术技术,对脑卒中、脑外伤和小儿脑瘫患者的手部和上肢动作也有积极作用。从开展第一例手术至今,日渐成熟,恢复率达到了90%,使得不到10岁的小朋友、68岁的老年人、曾经生活不能自理的脑卒中、脑瘫患者,重新拥有了一双灵巧的手。

这一中枢瘫修复新理论,被国际医学最高级别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并被国外同行专家称为“颠覆性的手术技术”。


大爱无疆  造福患者




徐文东很忙,采访约在了周六,而且告知:10点来,10点前有课。身为博士生导师,徐文东要给学生上课本不奇怪,但那天我按约来到东安路上海医学院明道楼1楼时,却发现人头攒动,“第四届脑卒中/脑外伤/脑瘫后手功能障碍的外科康复综合治疗及手外科新技术学习班暨第一届神经移位重建脑卒中等偏瘫上肢功能围手术期护理学习班”正在注册,教授者恰恰是徐文东。


徐文东告诉我,目前正在推广自己的这一医疗成果,在上海,除了华山医院,新华医院、仁济医院等也已经在推广这种手术。在国际上,这一成果已在美、日、韩、印度及国内二十余家医疗机构推广。


把这一数十年研究出来的成果毫无保留地推广?看出我的疑惑,徐文东说:“确实是毫无保留地推广。肢体偏瘫是目前最主要的人类致残原因之一,是世界医学难题,仅我国就有三千万终身残疾者。主要包括脑卒中幸存者、脑外伤患者和脑瘫患者。仅靠我们几家医院,几个、几十个医生难以全面造福患者。大爱无疆!医者仁心仁术,必须把这项医疗技术向全世界推广。”


“造福全世界的患者……”徐文东侃侃而谈。站在他面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绞尽脑汁埋首实验室里的医生的身影。站在他面前,我心里说:“白衣天使!中国医生当得起这四个字”。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名医】华山医院副院长徐文东:传...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