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也是意外伤害事件的高发期,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乔晓红提醒家长暑假谨防儿童意外伤害。
每年暑假的时候,医院总会收治一些因意外受伤而来就诊的儿童,乔主任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溺水
天热的时候和水“亲密接触”,游泳玩耍受到不少孩子喜欢。除了正规的游泳池,有一些孩子会结伴去河道、江边“野泳”,水流湍急又没有专业的救生员,一旦溺水非常危险。还有些家长觉得让小婴儿学游泳益处多,但溺水事件也不少见。曾有位新手妈妈在照看6个月大宝宝游泳的时候,转身去接了一个电话,没想到就在这几分钟里宝宝脖子上套的救生圈突然漏气了,宝宝很快被水淹没,幸好妈妈发现后及时将宝宝捞起送医。
为了避免溺水,过小的婴儿如果游泳,一定要家长全程照看。大一些的孩子游泳时要选择正规的、配备有专业救生员的游泳场所。万一发生溺水,救起后要立即开放气道,尽快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2、坠落伤
孩子活泼好动,但平衡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发生跌倒伤害。在家中常见的是坠床、平地跌倒;高处坠落伤在儿童中也不少见,曾经有孩子刚学会走路不久,在家长不注意的时候,利用堆放物爬到高处,从阳台意外翻落到楼下。
预防坠落伤,要做好安全防护,如家中铺厚地毯,这样即使孩子跌倒也不容易磕伤;婴儿床四周要用围栏加固;家中的窗户、阳台要做好防护栏,宽度不宜超过孩子的头寸;也不要在窗口堆放可能让孩子踩踏到高处的物品。更重要的是家长不要让孩子远离自己的视线。尤其是一些意外事件是在老人家中或是陌生环境中发生的,防护措施可能不那么周全,家长更需要留神孩子有没有危险行为。
发生坠落伤后,如果坠落高度不高,如坠床、平地跌倒,没有明显外伤,也不是后脑勺着地,可以先居家观察几天,看孩子精神状态是否良好。一旦发生坠落后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一定要及时就医,以防颅内出血,紧急状态下可能还需要手术。
3、烧烫伤
夏天气温高、穿得少,烧烫伤事件时有发生。曾有孩子在家中打翻了热水瓶导致烫伤。
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保护,尽量让孩子远离高温、热水等可导致烫伤的物品。另外,万一发生烧烫伤,一定记得先冲冷水。有时意外事件发生,家长心急如焚,抱着孩子就往医院跑,但是去医院途中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样就错过了第一时间的及时救治。而发生烧烫伤,最重要的是先冲冷水,至少20~30分钟,然后再去医院。千万不要强行去撕粘连在孩子身上的衣物,千万不要用牙膏等物品涂抹伤口。
4、异物吸入
曾经有小婴儿喝奶后入睡,突然发生了吐奶,奶液呛进气管,导致窒息。学龄前儿童异物吸入的事例就更多了,食物、玩具、纽扣、硬币等各种各样的小体积物品都可能造成误吸,门急诊中较为多见。
为了预防异物吸入造成窒息的危险,小婴儿在喝奶后家长也要多观察,及时发现吐奶。3岁以下的孩子要少吃可能造成窒息的食物如豆类、玉米粒等。孩子吃饭的时候家长不要去逗笑,以防食物误入气道。孩子身边的物品、玩具要注意清理,以防误拿、误吸、误吞。特别是磁性的物体,如磁铁、磁力球,可造成肠穿孔,纽扣电池具有腐蚀性,对孩子来说都非常危险。
万一发生异物吸入导致窒息,海姆立克急救法或许可以救命。家长可将两手臂从身后绕过孩子,伸到肚脐与肋骨中间的地方,一手握成拳,另一手包住拳头,然后快速有力的像内上方冲击,直至将异物排出。
5、误服有毒有害品
孩子在家误服有毒有害品的事件也不少见。临床比较常见的是家中将洗涤剂、杀虫药等用饮料瓶盛放,导致孩子误服;还有就是误服大人的药物,特别是糖衣片,而成人的药物对儿童来说有一定危险。
千万不要将有毒、有害液体装在饮料瓶里,家中的消毒、杀虫用品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如橱顶。药物也要安全存放,让孩子不易接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