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食物里的胆固醇变“坏”?一次错误的烹调就能做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生命时报 发布时间:2021-04-16 10:46

摘要: 胆固醇是一种营养物质,之所以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烹调方法错了。

提起胆固醇,你会想到什么?


是体检单上的异常项,厨房里整齐排列的食用油,还是餐桌上的红肉和内脏……


在一些人的认知里,胆固醇似乎是“万病之源”,让人避之不及。


实际上,胆固醇是一种营养物质,之所以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烹调方法错了。


胆固醇,有好坏之分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人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如胆汁、性激素(如睾酮)、肾上腺素(如皮质醇)等。


胆固醇还可在体内转变成7-脱氢胆固醇,后者在皮肤中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维生素D3。


胆固醇本身不能溶解于血液,它必须依附在脂蛋白上才能从周边组织进入肝脏,并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排出体外。



我们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内源性胆固醇,也可从食物中获取。


过去胆固醇常被认为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相关,但近几年,陆续有研究证据表明,未发现饮食中多摄入一些胆固醇会导致高血脂或心脏病。


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都取消了之前的饮食胆固醇限量(300毫克/天)。


胆固醇是怎样变“坏”的


胆固醇在水产、畜产品、蛋类、乳制品等动物性食品中广泛存在,因结构不稳定,在热处理、腌制、贮藏、运输等过程中受光、热、氧作用时,可引起自动氧化反应生成多种胆固醇氧化产物(COPs)。


COPs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


可引起细胞毒性、氧化DNA损伤,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衰弱等慢性病,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


需要说明的是,新鲜的水产品、畜肉、蛋类中虽富含胆固醇,却几乎检测不到COPs,只有随着储存时间的增长,胆固醇才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Ps。有研究显示,有氧条件下贮藏的肉类中COPs含量是真空包装肉类的1.5~6倍。


换句话说,储存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与氧气接触越充分,产生的COPs就越多。



高温+油:氧化加速


尤其是在高温下遇到油脂以后,胆固醇的氧化过程会加速,且油脂的不饱和程度越高,越易发生氧化并产生更多的COPs。


因此,富含胆固醇的肉类、鸡蛋等食物在油炸、煎炒过程中,更易生成有害物。


高糖:刺激“坏”胆固醇合成


多项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影响胆固醇代谢,使体内“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 “好”胆固醇水平减少。


原因在于,过多的糖不但会刺激肝脏持续合成“坏”胆固醇,还会抑制人体对“坏”胆固醇的


稳住身体里的胆固醇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食物胆固醇一览表,排名第一的竟然...

被冤枉的鸡蛋黄告诉你:一天最多可...

预防肥胖、控制血糖……多吃这些十...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