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人体内推动血液运行的器官,即心脏;二是指思想、情感、情绪等精神心理因素。心理健康和心脏健康又是相互影响的。长期不良情绪可能会引起心脏不适,心脏疾病也会让人产生消极心理。
压力大让心脏“中毒”
心脏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它的活动与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密不可分。
人受到刺激、情绪波动时,体内的神经递质会不断波动,其中发挥最大能力的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异常波动会导致毛细血管网不断收缩,心脏出问题的比例会高于正常人。可以说,剧烈刺激以及长期压力会让心脏中毒。
如果压力超出了人的耐受范围,天天吃不好睡不香,躺下就开始瞎琢磨,持续压抑的心情就会使血液的有形成分发生改变,最典型的就是血小板。血管最里面的一层是内皮,像贴在墙上的墙纸一样,持续压力下内皮细胞开始消亡,脱下一小片以后就露出斑驳的“墙面”,血小板容易在上面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曾刊登一项由美国西北大学和哈佛大学共同完成的新研究,科学家称心理健康和精神面貌与心脏病存在重要关联,乐观向上者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大幅降低。
西北大学芬伯格医学院教授达尔文·拉巴特及其研究小组对多项现有研究数据进行梳理分析,讨论了社会环境、心理幸福感以及干预策略在疾病防治中的有效性。他们发现,心态积极、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者心脏病死亡风险比平均水平低约38%。
科学家根据研究数据总结出好心态对心脏健康的影响方式:
1.情绪变化直接影响人体内有害和有益激素水平。乐观心态可降低压力和焦虑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进而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2.积极乐观者善于通过计划策略来管理压力源。消极悲观者遇事首先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容易采取一些无效措施,导致压力叠加、体内炎症水平升高,心脏健康每况愈下。
心理和心脏是对欢喜冤家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因为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前来就诊,但经过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心脏有器质性疾患,也没发现存在可能引起此类症状的其他疾病。此时,就要考虑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问题。
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心脏神经症,临床上较为常见,多见于中青年,尤其是女性。
该病主要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血管系统出现症状,比如胸痛、胸闷、气短、心慌、出长气、焦虑、睡眠差,有时会伴有心率快,容易出汗等情况。
发生心脏神经症的常见原因有: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工作紧张、思想压力大、恐惧、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
事实上,心理和心脏是一对欢喜冤家。急性应激、长期不良情绪都可以引起或加重心脏病。反过来,心脏病也会干扰患者的正常情绪。
美国国家健康调查显示,心脏病患者重症抑郁发病率为9.3%,而无躯体疾病者发病率仅为4.8%。另一份调查则显示,高于50%的精神病重症患者最后死因是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