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显示,我国在麻醉下实施手术的病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近45%的病人会出现低体温。低体温的发生,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手术部位感染、苏醒延迟和代谢障碍等风险的进一步增大,最终影响手术安全和预后。因此,预防术中低体温一直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早在本世纪初,仁济医院手术室就在赵爱平、胡文娟等护士长的带领下关注低体温现象,探索和解决术中低体温问题。
体温监测与低温风险评估是预防术中低体温的两大先决要素。虽然被称为第一生命体征,但在我国,术中体温持续监测并未普及,导致大量术中低体温未被及时发现。由麻醉科俞卫锋主任牵头,仁济医院手术室与麻醉科协作,常规进行鼓膜温监测,特殊患者辅之以血液温度、鼻咽温或膀胱温,增加其准确率,将术中体温监测率提升至80%。作为医院临床护理专家的黄一乐,构建患者术中低体温危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可第一时间识别出发生低体温的高风险人群。
手术过程中的保温干预,是预防低体温的重中之重,仁济医院手术室提出“四驾马车”低体温的管理策略,有效降低了手术患者,尤其是高风险患者和重点手术人群的低体温发生率。“四驾马车”分别是持续改进式地主动加温、规范化地被动隔绝、精准室温控制和全覆盖液体加温。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和患者因素,过去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始终在50%左右,黄一乐带领护理小组通过优化加温工具、前移加温时间、建立全新加温模式等一系列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将低体温率降低至10%以下,其成果在全球规模最大的美国手术室年会上进行交流,反响热烈;实施婴幼儿肝移植手术的患儿往往不足一岁,同时术中面临血管阻断、灌注液入循环等低温风险因素,仁济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陈哲颖与肝脏移植组组长周穗,通过规范化非手术消毒部位(如足、腿、手臂等)皮肤的遮盖与保温,最大程度保证了患儿术中体温与外界的隔绝,这一简单却极其有效的措施被推广至全国各地,前来学习与参观的医院同行络绎不绝。
仁济医院手术室是最早以护理亚专业分组建设为单位的手术室之一,也是上海市第一批手术室护士适任实训基地。护理团队目前拥有专职手术室护士234人, 管理和运营三个院区80个现代化手术室,已成为集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为一体的护理重点学科。近五年来,科室成员先后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护士”、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交大校长特别奖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上海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交通大学护理高原学科建设专项基金等多项培养项目资助。
仁济医院手术量连续数年位列上海市前列,同时手术结构继续优化,手术室作为医院最重要的平台科室之一,在承担大量急危重症手术的同时,持续探索并发挥本专业特色,对标国内外顶级医疗机构手术室护理学科建设标准,从多院区发展、优势医疗资源聚焦等角度,打造国内一流的手术室护理专科。建设一批包括儿童肝移植手术室护理在内的优势明显、国内一流的手术室护理亚专业基地;制定包括护理实践规范、临床护理路径在内的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一批仁济手术室护理标准;与医院临床医疗无缝对接,开展手术室护理新技术,引导发明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加强手术室护理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和专科护理人才培养,建立面向全国的手术室护理专科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