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0年初至今,因为抗击新冠疫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被社会大众所熟知。自疫情暴发以来,公卫中心作为上海抗疫的主战场、主阵地,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在市卫健委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协调组织下,始终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集全市优势医疗资源抗击疫情。通过科学组织、科学防控、科学救治,公卫中心成功守护了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而这要得益于“平战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前身为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如今是一所具有107年历史的复旦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2004年,原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迁址到金山发展,后更名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该项目是当年市政府一号工程,也是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公卫中心开创性地提出“平战结合”的发展模式——“战”时,积极应对各类新发与再现传染病,守护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平”时,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与技术储备。随着软硬件条件不断夯实,公卫中心综合诊疗实力大幅增强,并逐步发展成为以感染性疾病救治为特色的创新型、研究型、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平台。
保持优势学科 解决就医难题
肝病、艾滋病及结核病作为“三大”经典传染病,一直以来是公卫中心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提升救治能力的基础上,公卫中心积极探索艾滋病及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治愈新策略,提高重型肝炎、终末期肝病综合救治技术,建设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疗平台。同时,大力发展感染外科,为百姓解决实际就医难题。
此外,公卫中心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理念,已建成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上海市结核病研究所、上海市肉瘤诊治中心、感染性疾病影像中心、结核外科诊疗中心、肺部肿瘤分中心、肝病中心、全国脂肪肝规范诊治中心等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各类传染病合并全身系统疾病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提高公卫中心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的综合救治能力。目前,公卫中心在艾滋病、门脉高压、脂肪肝、肺结节、肝癌、腹膜后肿瘤等疾病的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实施方面颇具特色和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公卫中心还作为联盟牵头单位,在长三角传染病防治医联体基础上共同组建“中国公共卫生临床联盟”,发挥70余家联盟单位的学科优势,助推长三角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升级。
拓展学科布局 高端医疗惠民
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慢性疾病管理的时代已经开启。单纯地坚守传染病阵地已不能与时俱进,而多学科的建立可以有效弥补患者就医的需求,让周边百姓足不出区就可以享受到市级医院的高端医疗服务。
近年来,随着公卫中心不断加强软硬件的升级、更新、换代,已经有能力为新开科室提供支撑。为了进一步打造惠及民众的高端医疗,公卫中心不断拓展学科布局,“十三五”期间新开20个临床业务科室,疾病收治范围和服务人群逐步扩大,目前全院临床业务科室达到42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项、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2项、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2项。2021年9月,内分泌代谢科正式成立,肿瘤内科也正在筹建中,由此,公卫中心基本实现临床科室病种全覆盖。
打造专业平台 科研反哺临床
近年来,除了临床救治不断突破外,科学研究也成为公卫中心的一张名片。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该中心拥有科研技术服务平台、病原大数据平台、结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实验动物平台等多个前沿领域研究平台,科研合作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各地各行业30家单位,服务项目30余项。
为了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临床转化的新需求,公卫中心结合优势临床资源,注重科研反哺临床,聚焦药物研发、生物制品、诊断试剂、人工智能、防疫产品等领域,加强重大疾病研究与临床转化等方面的进展,逐步形成转化研究与临床研究贯通、诊治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衔接的临床转化研究新格局,从而带动周边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