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肠道肿瘤发现早,内镜切除有绝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 发布时间:2022-06-24 11:18

摘要: 内镜治疗目前已成为结直肠息肉和早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手术时间短,且创伤也小。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前三位。目前公认,腺瘤-癌途径是结直肠癌发病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早期切除腺瘤性息肉对于防止结直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随着内镜治疗器械的不断开发和新技术的逐步开展,经结肠镜发现的绝大部分结直肠息肉和早期癌可实现内镜下切除,而不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因此,有必要向公众介绍目前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了解内镜下的“绝招”。


活检钳息肉切除术


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包括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和热活检钳息肉切除术。对于1至3mm 的小息肉,活检钳切除是最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该技术操作较为简便,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因此对于小型息肉是一种可行的手段。


2f77b7976d206205d22d8fa2a6447e0.jpg

圈套息肉切除术


圈套息肉切除术包括冷圈套息肉切除术和热圈套息肉切除术。圈套息肉切除术主要通过使用金属环圈套息肉根部,并通过机械(冷)或电灼烧的方式分割息肉蒂部。传统热圈套切除易因延迟烧灼效应扩大溃疡、损伤黏膜下层动脉而引起迟发性出血,而CSP对黏膜下动脉的损伤程度低,因此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患者相对安全。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目前EMR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结直肠息肉和浅表肿瘤,其原理是将生理盐水或透明质酸钠等溶液注射到结直肠浅表性病变的黏膜下层,为手术提供安全区,再通过圈套器和高频电流将其圈套切除。对于≤ 20mm 的病变采用 EMR可达到整块切除。但对于直径>2cm的扁平病变,EMR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容易导致病变的残留,肿瘤会有复发的风险,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病理检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为了达到大块、完整地切除肿瘤的目的,ESD应运而生。近年来,ESD 作为一项新的、效果较好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段备受关注,其最大的魅力所在是能够一次性确切地完整切除目标范围内的病变组织,从而得到准确的病理诊断,也大大降低了治疗后的局部复发率。ESD与EMR的操作原理不同,其在黏膜下注射液体抬高病变后利用电刀将病变黏膜和黏膜下层完整剥离,能将病灶一次性切除。


事实上,结直肠的ESD操作相对困难较为。首先,由于肠道的蠕动、黏膜皱襞的存在、肠腔的扭曲、肠管走向变异度大、位置不固定、有伸缩性等,在肠腔内精确地操作电刀相对困难;其次,结肠壁薄,在黏膜下层操作时,任何失误和意外都会切断肌层,甚至可能导致穿孔;另外,结肠镜在通过乙状结肠和横结肠时,容易形成襻,而使得结肠镜操作不再灵活,这种情况在进行右半结肠病变切除时影响更大。因此,该技术在兼备众多治疗优势的同时,也对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并将该技术向全国推广,牵头制定《消化道早癌ESD中国共识》,已成为该技术发展的引领者。


内镜治疗目前已成为结直肠息肉和早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主要目标是整块切除病变并获得完整病理标本。相比于外科手术,内镜治疗操作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对于扁平无蒂病变、癌前病变和早癌,ESD 切除优势显著。并且,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医师在逐渐尝试扩大治疗指征,也衍生出多种辅助技术以降低治疗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在实际操作中,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会充分考虑病变大小、形态、浸润深度、个体风险因素,选择不同内镜切除方法,以提高内镜切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特色医疗】中山医院建立消化道肿...

【健康关注】肿瘤患者该如何接种疫...

我国每年新增3-4万余名儿童肿瘤...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