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探寻发热待查的真相!华山医院张文宏发热待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精准诊疗,提升发热疑难病救治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2-11-11 09:26

摘要: 张文宏发热待查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于凭借科技发展的力量,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华山感染在发热待查领域的诊疗能力。

【劳模创新工作室】张文宏发热待查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发热待查为抓手,融合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及临床微生物等强大亚学科优势,带领华山感染在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华山医院感染科大楼,张文宏坐在一个狭小的诊室里问诊,病人络绎不绝。口罩之上,他的黑眼圈似乎显得愈加明显。


“发热待查诊断难,治疗难,是内科学界公认的临床难题。我的老师翁心华说过,发热待查就像小说里的爱情,是感染科永恒的主题,每个故事都不一样。”张文宏语速短促飞快,却总能把专业的医学叙事转换成大白话,让你听明白。


“因为发热只是症状,致病原因却包罗万象,和感染、肿瘤、风湿免疫病、血液病都可能相关,找不到病因,不清楚发病机制,病人就会持续发热,有的病情十分凶险,甚至危及生命。发热待查往往都是这些长期诊而未决、治而未愈的疑难杂症,临床上,我们会面临不少技术盲区和检测手段的极限。”


新冠疫情三年,张文宏“破圈”走红,同时也让华山感染科“疫”战成名。其实,从2010年张文宏担任感染科主任开始,该科室已连续11年常居复旦专科声誉排行榜“榜首”。在业内,华山感染最牛的当数“发热待查”,全国各地疑难病人慕名而来,民间将之喻为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高法院”。


“就像高难度肿瘤手术之于外科医生,在感染领域,我们聚焦最疑难的发热待查。”在张文宏看来,发热待查是感染性疾病领域临床思维训练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一个“待”字饱含了团队一路跋山涉水,寻找发热病因征途中的艰苦探索、勇于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22年,张文宏发热待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这里有从老一辈劳模翁心华那里一脉传承的“为人群服务”的精神,更有张文宏想凭借科技发展的力量,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华山感染在发热待查领域诊疗能力的前瞻和胆识。



科技+创新,破解临床难题


提到发热待查,绕不开“感染界的福尔摩斯”翁心华教授和他的这项独门绝技。早在1976年,他就在中华内科杂志首次介绍发热待查的病因诊断思路,系统全面地阐述发热待查的定义和病因,呼吁重视发热待查临床思维和提升发热待查诊治水平。


过去,感染科的检测手段不多,医生看病如同破案,靠的不仅是临床经验,更需要缜密的临床思维。在华山感染,流传着翁心华各种神乎其神的故事,他通过病史、查体,就能抽丝剥茧,破解各种千奇百怪的病案。看到结局的医学悬疑剧,虽然追得很爽,但大多数人却学不来。


“翁教授看病是整体性的,知道答案再拆解给我们看。年轻医生形成这样的临床思维需要很长时间,如果要迅速提升水平,不仅要提升临床思维,更要引入一日千里的新方法和技术,争取用坚实的证据说话,让治疗有的放矢,精准高效。”张文宏说,我们需要更多翁心华教授这样的优秀医生,让每个病人都能得到最高水平的诊治。



接棒翁心华,张文宏提出发热待查精准诊治的理念,创新了很多临床检测手段,从经验医学转向精准医学。他带领团队在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方面,再次领跑全国。他们建立国内首个感染病精准诊断平台和输入性感染病诊治平台,为发热待查疑难病的快速精准诊疗提供“尖端武器”。


2013年国际上刚开始研究用宏基因组来诊断疑难感染病原体,张文宏团队便在国内临床学科中率先应用该技术。2017年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二代测序病原学分子诊断的应用研究,并建立感染性疾病病原深度测序平台,2017-2022年间共完成标本检测及数据分析10000余例……“国际上有啥新的检测方法,第一时间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技术紧跟前沿,让很多病人获益。”团队成员、主任医师邵凌云说。


同年,依托宏基因组检测技术诊断的一例人感染猪疱疹病毒的罕见病例为该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提供了全新证据,很快被国际著名专业杂志《新发传染病》刊出。近年来,团队创新技术层出不穷,比如炎症与感染的高通量免疫分型技术、潜伏结核病的新型免疫检测技术等,大大提高了疑难发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2018年,张文宏牵头制定了《中国宏基因组学技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专家共识》。


“善于将最新科技融入自己的创新成果来解决临床难题,这不仅是临床思维的超越,更是学科发展跨维度的飞跃,而这种创新能力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直抵真相,是最可贵的。”张文宏说。



发布共识,引领学科发展


《疑难感染病诊断思维与病例精选》丛书在中国感染界被奉为经典,它由翁心华命名,张文宏主编,每年一本,已连续出版10年,每本书记录当年的30个发热待查病例,最近第11本即将出炉,同行已迫不及待纷纷预订:“案例鲜活,可读性强,拿这本书就能直接看病。”


张文宏认为,如果每个医院都有一批具有整体思维和公共卫生思维的感染科医生,国家就会有了第一道防线。为了提高全国感染科医生对发热待查疾病的诊疗水平,从2013年起团队举办发热待查临床思维训练营,每年面向全国感染科医生开办培训课,输出华山发热待查诊断流程及思路,引领感染学科的发展。


面对国际和国内感染性疾病谱的巨大变化和挑战,团队不断探索总结,融合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及临床微生物等强大的亚学科优势,打造系统的发热待查诊疗流程,得到权威同行的认可并在国内应用。同时,基于发热待查诊疗体系,在多种疑难、罕见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神经外科术后中枢感染、隐球菌感染诊治中建立完善体系。2017年华山感染牵头发布了“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


2021年国家卫健委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设在华山医院,作为中心主任的张文宏,使命感更重了。


“最近,我们专注在感染多领域的临床研究。比较紧急的方向包括人类如何走出新冠疫情,如何提升人体免疫力,特别是关于中国疫苗的接种与优化疫苗策略的保护时间与保护强度的研究,及病毒变异的监测。针对如何采取优化的治疗策略,我们也在牵头做全球的多中心抗新冠药物临床研究,尝试从免疫保护和抗病毒治疗方面,为走出疫情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团队还在不断提升对一些经典传染性疾病的消除能力,最近牵头全国73家医院组织大型流感新药临床研究,希望把全球最新治疗方案用于流感的临床治疗,特别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药物能尽快让百姓用上。”他说,这一系列课题都将影响我国的公共卫生建设,对消除传染病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服务大众,传承工匠精神



在所有的发热待查类疾病中,40%由各种感染引起,30%由结缔组织疾病引起,20%由肿瘤性疾病引起,还有10%无法确诊。


张文宏说,感染性疾病分布于人的全身,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感染科医生,单熟悉一个人体器官相关的疾病是不够的,需要具备整体思维能力和多学科合作能力。


工作室集结各亚专科精锐,组建发热待查“梦之队”,成员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咖:陈澍与邵凌云副主任擅长感染与免疫,朱利平教授专攻真菌感染,张继明与张巨波教授是著名肝病专家,金嘉琳与李宁教授擅长耐药菌感染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年轻一代也不遑多让,副主任王新宇教授擅长旅行发热与输入性疾病诊治,沈蕾与徐斌副教授专注感染重症,分别援鄂和援疆抗疫,奋战在重症监护病房,孙峰专注于脓毒症与耐多药结核病,艾静文和阮巧玲钻研精准病原学检测和炎症基因组学诊断。


在学生眼里,张文宏敢说真话,直率务实,大胆创新,器重年轻人。他是个纯粹的医生,为了抢救病人可以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也是亲切的导师和负责的家长,会为每个人规划专业方向,扶上马送一程,“比我们自己更懂自己”。这里不乏有他个人的人格魅力,还有来自戴自英、徐肇玥、汪复、翁心华和张婴元等老一代专家薪火相传的华山感染精神。张文宏称之为“走自己的路,为人群服务”的精神。


他说,医生首先需要工匠精神,因为面对生命,必须技术一流,精益求精。医生还需要大众精神,落地扎根服务大众,这是救死扶伤的担当,也是中国医生永远的使命。近年来华夏大地上的抗疫战,便是体现大众精神、工匠精神的最好战场。他相信只有这两种精神的融合,团队才会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医学前沿】有的放矢,精准快速!...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