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模创新工作室】郑军华肾癌综合诊治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晚期肾癌临床综合诊疗新体系,成立MDT团队定期讨论疑难诊疗方案,制定晚期肾癌患者全程管理方案。获国家与科技部课题10项,申请专利17项,参与制定肾癌诊疗指南,主笔上海标准,致力于延长中晚期患者寿命。
2020年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2022年世博和新国博方舱医院院长、三亚第三方舱医院院长……一次次逆行,留下他勇毅又温暖的背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30载“独情于肾 与肾为伴”,一趟趟攀登医学高峰,更烙下这位中国泌尿外科肾癌“领军者”的足迹。
郑军华因抗疫闻名,2020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上海市劳模、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2年创建郑军华肾癌综合诊治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团队努力探索肾癌微创手术治疗新模式及转移耐药机制,倾力打造个体化肾癌全程精准诊疗。他说:“创新源泉永远来自临床,来自为病人服务。”这位抗疫老兵、行业先锋,早已把家国情怀融入血脉:“国家和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也是新时代仁济人的仁术济世。”
创新:临床需求出发研究肾癌难题
肾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发病率年均增长约6%,30%的肾癌初诊即为晚期,恶性度高、进展快、死亡率高,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没有诊疗标准。郑军华带领团队在创新早期肾癌的微创根治手术和晚期肾癌的个性化精准治疗上,跑在了行业前面。
“我们聚焦肾癌,一切从临床需求出发,用基础研究解决临床问题,再回归临床来验证结论。”郑军华认为,临床研究要回答病人关心的问题,将疾病诊断的疑点、临床实际的难点作为研究的起点,善于发现并精准验证临床新概念。
早期肾癌隐匿性高、症状不明显,团队建立肾癌分型和精准治疗新策略,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准确率高达96%;制定“早期肾癌切除标准”并纳入指南共识,为规范行业建章立制。
腹腔镜下的保肾手术是早期肾癌的首选治疗方法。10多年前,泌尿外科微创手术被称为“钥匙孔”技术,郑军华刻苦钻研,终成上海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第一人”,又率先在沪开展腹腔镜下肾脏部分切除手术,累积手术量上万台,重症手术逾3成。艺高人胆大,敢于承担风险,对救死扶伤的坚强信念,让他从死神的镰刀下一次次抢回生命。
近年来,他不断挑战肾癌手术保肾极限,完成各类高难度复杂手术。在其领衔下,团队建立了早期肾癌微创治疗新模式:创新无阻断免缝合术,术后肾功能损伤率下降25%;将智能3D影像分析技术用于机器人保肾手术……与全国和上海同级医院比,仁济连续6年肾癌手术量排第一,2021年1400例,占上海市级医院病例总数的24%,患者均次手术费用最低,药占比最低,平均住院时间最短,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但相比“术”的技术革新,郑军华更看中外科之“道”——探究肾癌转移的发病机制。“手术只能切除肿瘤,弄清肿瘤转移的原因才能切断转移的途径。所以,我们研究肠道菌群与肾癌的关系、基因检测,分析免疫治疗对哪些人有效……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一定要关注分子外科学。”
转移、复发、耐药,是困扰晚期肾癌的三大临床痛点,郑军华团队创立中晚期肾癌临床综合治疗“仁济模式”,尤其专注新的肿瘤标记物、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免疫微环境研究、先进研究模型的构建、肾癌靶向和免疫药物研究等,开设个性化治疗专病门诊,成立多学科团队MDT攻克疑难案例,并牵头制定上海标准,大大提升了晚期肾癌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让更多患者重焕生机。
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因头痛到仁济神经外科就诊,脑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却指向转移性肾癌。常规治疗束手无措,他转而向郑军华团队求助,经基因检测,诊断为一种罕见肾癌HLRCC,最后用指南推荐的靶向药物对症下药,肿瘤得到有效控制。肾癌晚期个体化精准治疗再次创造生命奇迹,而这样故事还有很多。
“面对未知和未来,医生要永远保持好奇心,博思审问、突破惯性、勇于挑战,在“卡脖子”地方下苦功,在0到1的原始创新中上下求索。”郑军华说。
育才:培养研究型青年科学家
历任长征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市十医院副院长、市一医院副院长、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所行之处,带出了一支支队伍,培育了一批批人才。打开他的学生微信群,70多名学生人才济济,不乏学术新锐和领军人物。
“强化团队之力,才能激发干事的活力。”在郑军华看来,工作室是青年人才的蓄水池,致力于培养医教研防全面发展的研究型科学家、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团队。“仁济是家研究型医院,拥有谭蔚泓院士分子医学研究院、董晨院士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陈国强院士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前沿平台,我们以项目吸引人才,搭建平台、给资金、创条件,因材施教,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才。”
工作室卧虎藏龙,各有专攻,涌现出一批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超级博士后等才俊:副主任医师翟炜是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团队核心骨干;伍科入选超级博士后计划,擅长肾癌与免疫;郑重主攻框架构成空间组建,陈思腾研究AI医工交叉方向,曾被送到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培训一年,专门深造机器学习……合理的人才梯队保证团队有思想有冲劲有力量完成科研上的各项突破与创新。
“人品高尚,阳光自信,有一门兴趣,爱一项运动。”郑军华选才自有标准。他爱阅读、书法,擅游泳、长跑,他说,从医像长跑,道阻且长,要强健体魄,乐观豁达。他喜欢用苏轼的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鼓励学生直面困苦挫折,自信创造未来。他让学生多读书,特别是哲学和文学书,可以启迪科研新思维。
引领:传承劳模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劳模精神是实干、创新、引领,劳模工作室重在创新更贵在脚踏实地、敢为人先、甘于奉献,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郑军华将品行、医德放在天赋、技术之前,要求学生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当新时代白求恩精神的践行者。
他向全院倡议学习“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白求恩精神和百年仁济‘心地仁慈、医术高明、济助世人’的医德信条,异曲同工。而仁济人在实践创新中又赋予‘仁术济世’新的内涵,那就是务实笃行的作风、行稳致远的态度,向着臻于至善的最高境界努力。”
正如白求恩所说“一个医生或护士是不应该在病人面前昂首而过的”。抗疫近三年,虽然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繁重,但郑军华团队从未放弃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发表了二三十篇重要文章:2020年他带领援鄂医疗队开创数个第一——第一支到达武汉、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案、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论文的援鄂医疗队,向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他调兵遣将,和团队冲锋在方舱前线,不眠不休地统计分析数据,对方舱内病毒的浓度与微尘粒的结合后的传播特点、核酸检测CT值的波动、复阳和长期不转阴等一系列临床难题开展前瞻性研究。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郑军华常教导学生:国之大医,当以家国情怀为感召,勇担新时代使命,立功新征程,全力报效祖国,成为人民的良医。他号召大家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胸怀天下,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