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传承创新的熊熊“膏”火,岳阳医院徐玲玲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医药圆融”造福患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赵思宇 发布时间:2022-12-09 11:24

摘要: 岳阳医院徐玲玲中医膏方制作技艺与质量控制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秉承“三因四透”学术理念,守正创新,努力打造行业标杆。

【劳模创新工作室】


徐玲玲中医膏方制作技艺与质量控制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率先提出传统型膏滋得膏量质控方案的创新理念,建立了多种类型膏滋制作技艺、质量把控新技术,促进了传统中医膏方收膏技艺从“人工经验”向现代中药膏方药剂学“人工智能AI”的关键转型。相关成果入选全球首个“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获得两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和“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



走进温度近50℃的膏方制作室,100口紫铜大锅里,黑色汤汁翻滚跳跃,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制膏师手持竹片,在热气腾腾的火炉边不断搅拌。经过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晾膏七个步骤,近两天的持续“煎熬”,一人一方一铜炉、原汁原味的“岳阳膏方”方可出炉。“膏方好不好看医生,灵不灵看药材,效果如何看工艺。”在中医膏方制作技艺和质量控制领域探索近40年,医院药学部首席专家、主任药师徐玲玲,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完成一个又一个精品膏方,将“岳阳膏方”一步步打造成海派中医特色品牌,成为沪上中医养生的一张名片。


传承古法,以良心守护健康


走进有着70年历史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一栋新建的1000平方米的膏方楼格外醒目。一楼为岳阳膏方制作基地,设中药饮片浸泡区、煎煮区、浓缩区、收膏区、盛装区、凉膏区及膏方取药区。二楼为徐玲玲工作室和海派中医膏方文化展厅,精心设计的透明玻璃地板,能让市民和学员沉浸式体验膏方制作的魅力,零距离了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秋冬开炉后,这栋楼就是医院整个冬天最忙碌的地方之一,只为将膏方如约送到定制者手中。



“很多地方的膏方都是流水线上操作,电脑控温,一体成膏,效率高了,但老中医的传统也慢慢流失了。”徐玲玲介绍,医院坚守传统工艺,“我们膏方汇聚了道地药材和传统手艺精华,每一个步骤都建立严格的规范,药材跟着专家处方走,确保质量安全。”做良心药、放心药一直是徐玲玲秉承的初心。她举例道,“头汁”煮好取出药汁后,会再继续煎煮、压渣提取“二汁”,“头汁”“二汁”合并放置在容器中沉淀。为什么要压渣?徐玲玲娓娓道来,“很多有效成分都含在药渣里,只有榨得干干净净,才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她所提出的“三因四透”学术思想,“三因”指收膏技艺需因时、因地、因人制膏。“四透理论”指工艺四透,中药饮片需浸透、润透、煎透、榨透,确保膏方有效成分的充分提取。她还率先在中医院中创新推行分剂量的袋装,同时满足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需求,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有效解决罐装膏滋药存贮不当易霉变的问题。



多年来,徐玲玲荣膺上海市劳模、全国优秀药师、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等诸多荣誉和发明专利。为保证每料都是精品膏方,在医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徐玲玲中医膏方制作技艺与质量控制团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岳阳医院药学部的膏方智囊团,也是中药膏方药剂学专业的人才孵化器。


搭建平台,激发创新火花


现如今岳阳医院每年膏方制作高达2万料,深受百姓欢迎。今年膏方门诊预约已经超过一万人次。“我们药师的责任就是协助临床医师开好方,从原料把关用好药,严格监督制好膏。”身教重于言传,徐玲玲几十年如一日都是这样做的。工作室成员牢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师训,不断将这一古老技艺诠释出新的科学意义。


劳模创新工作室10余位成员既有来自医院的团队,也有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的医学和计算机人才,多学科交叉联动,不断擦出新的火花。对工作室的每位学员,徐玲玲都有着细致的规划。“这位是黄乾元副主任药师,别看他看上去年轻,已经能独立绘制膏方出膏量数学模型,累积制作10万料膏方了。”“这位是药学部党支部书记、资深主管药师朱晓春,膏方熬制工作的全过程生产由他负责把控。遇到忙时,锅里熬药,他来熬夜。”“副主任药师徐熠,虽是80后,但是已经是我们科里的膏方处方合理化分析专家。主管药师刘静,则是一名科普达人……”工作室这支平均年龄38.2岁的年轻团队,在徐玲玲的带领下青出于蓝,独当一面。



“原先膏方收膏的关键技术,大多靠制膏师人为把控”,药师黄乾元介绍,近两年团队创新运用AI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可有效解决制膏师收膏疲劳的弊端,避免焦锅事件的发生。徒弟们的创新成果让徐玲玲感到欣慰和自豪。“原来的膏方处方出膏量大多靠制膏师的经验判别,有时并不精准。现可以通过软件智能把控,提前预判,一次成型,后续还将在多家中医院实行试点和转化。”徐玲玲如数家珍,最近团队的发明“膏方计算程序系统V1.0”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解决了在出膏量把控上的痛点和难点。团队设计的“膏滋药的便携式药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有效解决膏方因反复挖取容易被污染的问题。还通过建立“相对密度检测和微生物检测标准”来保障膏方的品质。“针对小朋友服膏难的情况,我们也有办法。已经设计开发出‘小儿膏滋棒棒糖’,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提升孩子吃药的依从性。”


扩大影响力,剑指国际舞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了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我们团队也不断思考、创新形式,如何让百姓更好地领略中医方剂学之美。”黄乾元说,团队正在围绕海派膏方开发贴近年轻人的“卡牌益智类游戏”。“例如,将黄芪配党参的中药搭配融入游戏,让大家寓教于乐。另外,基于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图像的采集、建模,今后让更多人能通过AR虚拟现实技术,如临其境般体验到‘原来膏方是这样制作出来的’,传播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为了将工作室打造成全国标杆和示范,引领行业的发展,徐玲玲带着大家雷打不动地每月开展“膏方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膏方贵细中药材、贵细中药饮片的特色鉴别”专题,提升后备传承人的业务水平;每年定期开展线下实地义诊、线上科普,为市民百姓科普宣教中医药知识。医院已连续10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全国中医膏方应用暨医院中药制剂新技术研讨班》,并于200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膏方人员师资培训基地,为全国各省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派中医膏方制膏骨干。如今,年华接过了接力棒,他是工作室里的博士,主要负责对外教学培训工作,也是传承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表示,继续教育班每年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甚至还有海外的学员慕名前来,200人的名额经常是被秒杀一空。“团队每年会发表大量关于中医膏方内容的文章。我们也十分重视国际化宣传,希望能将更多内容翻译成英文文章,进而在一些中外交流会上,把我们博大精深的膏方向国际友人推广,为我们传统技艺赋予崭新的面貌。”让中医膏方事业深入走向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正是徐玲玲带领团队一直向前、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责任编辑:杨佳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守正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

秋冬进补有“膏”招,上海各大中医...

用热血点亮生命之光!上海市血液中...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