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向上,“感染”人心!全国巾帼文明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医护团队无惧无畏、战在一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3-04-14 09:39

摘要: 在华山感染,女性不只顶上半边天,无论在临床救治、实验室检测、科研攻关,还是抗疫一线、科普宣传,她们都冲锋在前。

一名28岁的年轻人,反复发热伴腹痛,排除了炎症性肠病、淋巴瘤、肠结核后,医生考虑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再追踪到患者家系,发现有多人发病,最后通过基因检测和验证,明确其为自身炎症性疾病……在刚落幕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第一届感染合作论坛上,华山医院感染科年轻女博士阮巧玲分享的这个病例,引起较大反响。


“目前,仍有10%左右的发热待查患者无法确诊,有部分表现为难以清除的反复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或成元凶。在华山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TARGET项目,为这类患者和家族免费提供全外显子测序和精细免疫表型流式评估的检测,综合精准基因诊断、免疫分型和临床表型分析,大大提高了诊断率。” TARGET项目负责人、华山感染主任医师邵凌云说,在华山感染科有很多阮巧玲这样的优秀医生,凭借女性的知性沉稳、细腻敏锐、刻苦坚韧,拨开各种发热待查的迷雾,找到病痛的真相,治愈了疑难杂症。


在中国的感染界,“华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每年收治各类感染病人约7000例次,每年院内外疑难危重感染病会诊8000人次,连续12年名列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榜首,被誉为疑难感染病诊断的“最高法院”。而在山巅上,迎风飘扬着一面面美丽的旗帜,她们不只顶上半边天——华山感染100人的医护团队,女性占75%,拥有高级职称的女性占34%。无论在临床救治、实验室检测、科研攻关,还是在抗疫一线、科普宣传,她们都冲锋在前。2023年,华山感染医护团队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传染科医生要挑得起担子,经得住考验,放得下名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寒。”戴自英前辈的话,又一次在她们心里回响。



从非典到新冠,白衣执甲战疫峰


重新走进春天里的华山感染大楼,门诊和病房依旧忙碌,这里每年门诊量15万人次,近200张床位满负荷运转,70%的病人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疑难重症患者。


人类历史就是和传染病博弈的历史,感染科医护人员与病人“零距离”接触,每时每刻在面临生死考验。从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到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2020年新冠疫情,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华山感染的医护人员始终无惧无畏、战在一线。特别是近三年,57人先后奔赴武汉、海南、新疆、临港方舱等地驰援,其中女性医护40人,成为抗疫主力军。从抢救危重病人、临床实验设计到病毒测序分析、国产原研药评价,她们用行动践行“感染人先上,党员先上”的信念。


华山感染流传着很多她们的故事:2020年初新冠爆发,年轻的医生妈妈抛下1岁的娃,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做核酸检测、整理数据、撰写报告;2022年末,刚援疆返沪的她,结束隔离后马上重返病房,不久感染上新冠,烧刚退又冲入疫情风暴眼……


“害怕也要上!”感染大楼二楼是重症病房,病人有中枢感染昏迷不醒的,有重症肝炎、重症肺炎命悬一线的,还有脓毒症患者需要生命支持的,护士长周蕾说:“重症病房的死亡率并不高,这让大家很有成就感。”在去年底那波新冠疫情中,护士们“轻伤”不下火线,不少姑娘一边咳嗽一边帮插管病人吸痰,主动加班,从不抱怨,特别能吃苦。二楼病房走廊挂着一幅匾额,上书“也许我是你们职业生涯中的过客,而你们却是我人生的转折”,那是2017年一名H7N9禽流感病人痊愈后特别定制送来的,华山感染的医护团队常以此自勉。


知其病才能治好病,华山感染的科普宣传小分队每到战疫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答疑解惑,消除大众对未知传染病的恐惧。她们用“听得懂的科普”回答百姓的关切,在华山感染公众号上,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频出,最多一篇的点击量破2000万次。2020年感染科才女李发红改编创作的抗疫歌曲《唯一的可能》《春暖武汉》传遍全网,催人泪下,成为寒冬中的一股温暖力量。



从临床到科研,巾帼从不让须眉


“相比非典,新冠这三年,我们除了忙于临床救治,在科研上也频频产出成果,在疫苗队列、患者免疫功能等方面展开深入调研,取得可喜进展,”科研与临床齐头并进,在邵凌云看来是最大的进步,“非典以来,一个个硬仗打下来,我们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经验更丰富了。”她认为,女性的细心、敏感往往能在科研上找到独特的突破口,获得意外收获。如今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中常可见华山感染女专家的身影,她们个人能力突出,团队意识强,擅于捕捉临床难题,愿意投入精力探究,且百折不挠。


2017年,华山感染在国内率先开展二代测序病原学分子诊断的应用研究,当年,依托宏基因组检测技术诊断出首例人感染猪疱疹病毒的罕见病例,很快被国际著名专业杂志刊出。在养猪场工人身上发现猪疱疹病毒的正是一名女医生,她从病人的职业联想到猪疱疹病毒,在猪排泄物中提取样本,经基因测序证实,为该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提供了全新证据。


新冠疫情期间,一名女医生与核酸检测厂家闲聊时,听说生殖中心有不孕症妇女感染了结核病,她灵光一现,赶到生殖中心筛查病例,发现不少女性因感染结核病导致试管婴儿屡试屡败。她的发现促成了华山感染联合生殖中心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目前已有医院多达上千个病例入选,更多不孕症女性在治愈结核病后有望盼来“好孕”。


从患者需求出发,改善就诊舒适度,实现身心同护,也是感染科护理团队的追求。《多功能药物储存车》《床头角度指示器》等发明专利,就是白衣天使从病人和临床的“痛点”中获得灵感而迸发出的金点子。


在华山感染人眼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就是第一动力。近3年来,团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出发,不断科研攻关,来疗愈患者病痛。在研项目包括1个国家重点研发课题、2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个省部级课题,发表200余篇SCI论文,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和创新型技术的应急应用”获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道博爱奉献,百年传承再出发


自1956年创建以来,华山感染科从昔日的4个亚专科,发展到发热待查、新发传染病、疑难感染、重症感染、耐药菌感染等16个专科的“大感染科”品牌,涵盖感染疾病各领域。“从角落里的科室走到今天的规模,太不容易!”邵凌云说,刚来这里实习时还叫传染科,不少人闻之色变,她却毅然留下,“被良好的氛围打动了,教授个个知识渊博、和蔼可亲,大家忙、累,但心情愉快。”


巾帼风采一直是华山感染的一面旗帜,从徐肇玥、孙涛,到张清波、章婉琴,她们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华山之路”的基石——科学精神、专业主义、学术传统。在感染科,徐肇玥教授每周末免费为医生辅导英语的故事,至今被大家津津乐道。1970年孙涛教授赴非洲参加国际救援、1976年章婉琴教授赴唐山抗震救灾……华山医院115年的红十字精神“人道博爱奉献”,在这些巾帼大医的言传身教下,代代传承。


“一声召唤就上。”“不拼命干,感觉自己像没融入一样。”“每个人都有努力的方向和施展才华的平台。”“看到紧张的病房又挪出个床位,可以多收治一个病人,比拿奖还开心。”感染科的女医护大多淡泊名利,只专注自己的领域,重视团队协作,凝聚力强,拥有国际视野,又勇于创新。


“三年疫情对感染病学科是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如今,我们更需要建设一支平战结合的硬核团队,具备快速响应的科研能力,来迎接各类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和疫情的挑战。”张文宏说,华山感染是探索疑难感染的最高殿堂,奋战重症感染的最终战场,直面肝脏疾病和真菌感染的最佳现场。而每一次出击,女性都是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红”心铸匠心,仁爱医伊人!全国...

女性的乳房一生要经历什么

这10项健康检查,女性一定要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