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科学控尿,正确认识尿失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正望 发布时间:2023-07-17 11:51

摘要: 中老年女性与产后人群这两类重点人群需提升对尿失禁知识的认识,如出现症状,不必羞于启齿,应积极寻求医生诊治。

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疾病,表现为控尿机制受到损伤导致尿液不自主地流出。过去,人们大多认为尿失禁频繁是老年女性的“难言之隐”,但近年来,另一类重点人群——产后人群的尿失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两类重点人群都应该提升对尿失禁知识的认识,一旦出现症状并影响生活质量,应尽早采取医学干预。


为何会发生尿失禁


产后尿失禁:女性分娩后发生尿失禁,一是因为胎儿经过产道时,可能造成盆底肌肉群被拉伤,导致提肛肌松弛;二是整个孕期中,逐渐长大的胎儿、羊水、子宫体对盆底造成持续性的压迫。因此,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怀孕以及生产过程对盆底的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


中老年女性尿失禁:女性更年期后发生尿失禁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和膀胱周围的支持韧带和肌肉松弛,尿道粘膜变薄,胶原蛋白不足所致。


虽然尿失禁发病率不低,但临床就诊率却不高,这与人们对泌尿生殖道疾病羞于启齿的传统观念有关。其实,一旦发生尿失禁,应积极寻求医生救治,否则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患者会因“频繁跑厕所”“身上异味重”,越来越自卑、孤僻,影响正常生活。


尿失禁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压力性尿失禁,在咳嗽、打喷嚏、大笑、颠簸、搬重物等情况下,腹内压急剧升高后发生;二是急迫性尿失禁,有强烈尿意,还没到厕所,尿液就漏出,与膀胱敏感度过高、逼尿肌反射亢进等因素有关,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中比较严重的一种表现;三是充溢性尿失禁,因逼尿肌无力或膀胱出口梗阻导致尿液不断地流出或滴出;还有一种混合型尿失禁,既有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又有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


张正望正在为患者进行尿失禁微创手术。


分层治疗解决患者烦恼


产后尿失禁一般为压力性尿失禁,老年人群多为混合型尿失禁。不同人群应采用不同的分层治疗模式。


对产后康复人群来说,一般建议女性产后42天进行盆底肌筛查和评估,同时开展盆底康复训练,以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一系列问题。产后3个月~12个月是盆底康复训练的黄金窗口期。由于产后存在哺乳期等特殊时期,主要对患者采取以“凯格尔运动”为核心的盆底肌运动或生物反馈治疗。“凯格尔运动”简单易行,可随时进行,如在步行、乘车、办公等时候,一般2个月~3个月后见效,但停止锻炼后症状会复发。


对急迫性尿失禁患者而言,将视情况采用行为训练或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联合应用的方式。行为训练,也称膀胱训练,患者在尿急时不要立即去卫生间,先憋些时间、等待排尿的感觉减弱,逐渐增加排尿的时间间隔,或者尝试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盆底外区域的技巧来帮助减弱排尿冲动。单纯采取行为训练效果不佳者,可以在行为训练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能药物和新一代的β3受体激动剂(如米拉贝隆),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尝试多种药物,才能找出最为合适个体的治疗方案,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有耐心。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仍未能改善病情的重度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植入膀胱起搏器,即在体内特定的骶神经处植入电极,持续不断释放低强度弱脉冲刺激传入神经,通过调控排尿神经反射,恢复患者膀胱尿道的储尿和排尿功能。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一般以行为训练和手术治疗为主。行为训练即盆底肌训练,对于行为训练效果不佳的中重度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已成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创伤小、并发症少。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尿失禁,都需要注意饮食、饮水等生活方式管理,比如要注意水及饮料的摄入,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的水;尽量在白天摄入大部分的水,临近夜晚时不再饮水;避免过量摄取刺激膀胱的食物及饮料,如特别酸性的水果、咖啡、浓茶以及辣椒、芥末等。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女性泌尿及盆底亚专业组组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张正望。


责任编辑:杨佳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医聊科普】发现肺结节,科学对待...

【医聊科普】肿瘤介入治疗开辟生命...

【医聊科普】握紧清补、养心、防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