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肌”不可失,警惕肌少性骨质疏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洪维 发布时间:2023-10-09 12:39

摘要: 老年人出现“老来瘦”的情况并非健康的标志,需警惕是否患上肌少性骨质疏松,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做好筛查。

去年冬天,80多岁的王教授洗澡时,不慎在浴室滑倒,导致左侧股骨颈骨折,在医院接受了左髋关节置换术。诊治过程中,医生发现他存在严重骨质疏松、全身肌肉减少等问题,并患有低蛋白血症。经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王教授终于可以慢慢走路,但总觉得两条腿使不上力气,即便如此,心系学生的他依然选择返回学校恢复工作。今年四月的一个下雨天,王教授因下肢无力摔倒在地,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期间,他因过于消瘦、骨质疏松严重、低蛋白血症与身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在术后出现了肺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经过积极治疗,仍然没有好转。


在生活中,像王教授这样的老年人其实不少,他们患有骨质疏松症合并肌少症,导致容易跌倒,往往一跌倒就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而情况严重的髋部骨折可能导致死亡,一年内死亡率可达到20%,致残率达50%,80%的患者生活无法自理。而骨折后又加重了骨量丢失、肌肉进一步萎缩,导致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加重,更容易跌倒、再次发生骨折,形成一个恶行循环。


骨骼与肌肉具有同源性


那什么是肌少性骨质疏松呢?首先要从骨骼和肌肉的关系说起,中国人有句俗语叫“骨肉相连”,现代研究显示,肌肉和骨骼作为运动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的确是密不可分的。人体骨量在30岁达到峰值,随后出现进行性缓慢下降,到70岁时骨量会减少约30%,而肌量大约在25岁左右达到峰值,到50岁时肌纤维的数量开始下降,肌肉质量每年损失1%~2%,80岁时损失约30%。骨骼和肌肉同根同源,均来源于间充质祖细胞,组织发育具有同源性,可谓“同根生”。长大以后,两者不仅在位置上是“邻居”,都接受共同的内分泌激素的调节,拥有许多共同的分子信号通路。随年龄的增长,两者互相影响,彼此功能的退化均会导致跌倒、骨折和机体功能的进一步丧失。肌少性骨质疏松与骨折之间存在强相关性,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还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对50岁~94岁的女性进行10年随访后发现,骨量减少和体重降低是死亡风险增加的信号,当骨质疏松和肌肉减少同时发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死亡率。肌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衰弱、抑郁症发病率也很高。


三大疗法增加肌肉强度


生活中如何防治肌少性骨质疏松呢?


运动疗法运动一方面可以保持和增加肌量、肌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持骨重建,修复骨骼微损伤,促进骨骼的生长和骨量的维持,还可以增加协调能力。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推荐规律的负重运动及抗阻力运动,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譬如适当的重量训练、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等。还有姿态锻炼和平衡锻炼也可以有效预防跌倒和骨折。


营养疗法充足的钙摄入对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充足的维生素D可帮助肠道吸收钙、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增加肌肉强度、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优质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可以延缓肌肉进一步衰减,促进肌肉纤维合成。蛋白质还是促进骨折愈合和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食主义者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动物蛋白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肌少症、低蛋白血症、骨折修复慢,因此,老年人需要营养均衡,保持食物的多样性。


药物疗法目前还没有以肌少症为适应证的药物,包括同化激素、活性维生素D、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生长激素以及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在内的药物尚在研究中。如今可以同时改善骨质疏松和肌少症的药物疗法以活性维生素D为主,活性维生素D可有效提高骨密度、增加肌肉强度、减少跌倒风险。


因此,老年人细胳膊细腿“老来瘦”并不是健康的标志,需要警惕肌少性骨质疏松。做好早期筛查,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增加骨量、锻炼肌肉,“微胖”反而能帮助老年人更加长寿。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骨松专病门诊主任医师洪维。


责任编辑:杨佳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金秋动起来!这几个运动提示你一定...

屁股痛甚至腰酸、膝盖痛,你可能得...

【医聊科普】乳腺癌患者出现失眠问...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