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部主任张林:为传染病患者搭建保障生命的堡垒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饶茗柯 发布时间:2023-11-03 11:34

摘要: 27年来,张林始终坚守在公共卫生护理第一线,不断创新护理模式,为传染病患者搭建保障生命的堡垒。

“秋冬季应该如何自我防护”“肝病需要注意什么”……秋日的一个下午,长寿家园南苑养护院内,一场医疗科普及义诊活动正在进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部主任张林带领团队耐心地为老人们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一场活动下来,老人们的健康困扰得到了解决,也更安心了。


疫情之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支传染病防治“特种部队”隐入幕后,但张林却没有停下守护城市健康的脚步,一场场科普义诊、一次次社区服务、一个个科普作品……她不断将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知识传递给更多人。“传染病预防大于治疗,我们不仅要在疫情救治中挺身而出,更要在平时培养百姓预防与自我护理的意识,做到全方位的‘平疫结合’。”张林说。



从临床护士到护理部主任,27年来,张林始终坚守在公共卫生护理第一线。抗击非典、奋战H7N9、防控埃博拉、直面新冠肺炎……每场生死战役都有她面无惧色的身影。在高风险的传染病护理之路上,她零距离照护艾滋病、结核、肝炎等传染病患,创新护理模式,为传染病患者搭建保障生命的堡垒。



下好重症救治“先手棋”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金山院区的窗外,一片茂密的杉树林紧紧将公卫中心环抱,喧嚣被隔绝在院墙之外,宛如一座堡垒。2020年,战斗的号角声在这里响起,一场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生死战悄然上演,而这也是张林过去三年的“主战场”。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张林第一时间带领重症精锐护理队伍配合沪上医疗救治专家“天团”,始终坚守在重症救治最前沿。2022年春季,她临时担任全市48家定点医院的“联合护理部主任”,带领约1.3万名护士以重型、危重型患者为中心开展整体护理,守住城市重症救治的最后防线。


面对病房中的疑难危重症患者,护理人员不仅要及时记录病情变化,还要定时为病人做俯卧位通气,进行生活照护。为保证高质量护理,负责重症患者的护士需要在24小时内完成3次换班。然而,这些平时看似非常普通的工作,在负压隔离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房中,却成了一大难题,“为了降低院感风险,护士在完成床边交接后需要迅速离开负压区域,并且没有‘回头路’。”张林解释道,这意味着护理人员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8小时护理的准确交接,因为一旦交接内容发生遗漏,就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看着病房里病情瞬息万变的重症患者和忙碌的护士,张林感到了压力。然而,重症患者的救护就如同一场“生死时速”,容不得犹豫,张林大胆使用了“压茬式”应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在交接时,前一班中的2名护士需要与下一班护士共同工作,做到“压茬”交接,确保救治、护理信息不间断,在确保抢救成功率的同时又控制好人员密度,降低感控风险,真正下好了重症救治的“先手棋”。


抚平艾滋病患者焦虑之心


“护理工作,尤其是传染病患者的护理,不能只聚焦于疾病本身,而是要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多年传染病护理的经验,让张林更加坚信,护理工作者不能只局限于患者疾病的照护,还要关注患者全身的健康状况,更要抚平患者的心灵创伤。


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唯一一家艾滋病定点医院,艾滋病患者来诊疗时,有人恐惧,有人气愤,也有人在默默流泪。看到病人饱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张林十分心痛。于是,2013年张林参与成立国内首家艾滋病个案管理工作室,工作室为每一位艾滋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并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护理。在这10年间,张林也从未停止过对于艾滋病患者护理的探索,近年来,她还成功参与开发个案管理工作平台,实现艾滋病个案管理信息化,管理师可以动态监测患者的健康状态,患者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获取健康信息、用药提醒等服务。


一位怀孕6个月的女性在孕期体检中检测出艾滋病阳性,刚转院到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时,情绪异常崩溃,未知疾病带来的恐惧与焦虑让她无法配合治疗。“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给予她心理上的支持,倾听患者的需求,解答患者的疑惑,抚平她的焦虑情绪。”张林说,她带领团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护理分为多个阶段:首先让患者深入了解艾滋病以及后续治疗,减轻未知带来的恐惧,又在之后的几次随访中针对如何服药、如何与伴侣相处、分娩前需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进行解答。随着多次随访中的耐心解答,这位年轻的孕妇逐渐走出感染阴影,并且下定决心要让孩子健康出生。为此,张林又在随访中向患者详细科普分娩前后如何健康护理以及胎儿出生后怎样科学喂养。“我们希望从细微之处入手,帮助患者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张林表示。


艾滋病个案管理模式施行的十年间,一位位患者走出了疾病的阴霾,这给予张林与团队莫大的信心。近年来,她也将艾滋病个案管理模式向全国推广,承担“沪滇合作项目”和“京外传染病专科护士培训项目”,每年为云南省卫生厅及中华护理学会的专科护士进行培训,让更多患者受益。


书写传染病护理新篇章


一位重症肝病患者半夜突然消化道大出血,当时刚入职不久的张林见状后,立即冲上前将病人扶到床上、开展抢救。不断涌出的鲜血将张林的白色制服染红,但看着病人煞白的面庞,她一秒也不敢停下。“护士,我是不是要死了?”当听到病人绝望的询问时,张林强迫自己镇静下来,一边配合医生抢救,一边告诉他:“不会,我们都在,一定会救你。”在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患者原本灰暗的眼睛突然间闪烁起光亮。27年过去,张林至今难忘那一夜的抢救,那个重燃希望的眼神一直激励着她。“你的一句鼓励,有时可能会成为病人生的信念。”回忆往事,她神情激动,那惊心动魄的一晚也让她更加坚信,当初选择成为一名公卫人是正确的。


张林从小喜欢阅读医者的名人传记,她常常会被书中的“大医精神”深深感染,“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史上,传染病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章。”直到进入卫校学习时,张林仍记得传记中对于传染病防治的描述,正因如此,毕业时,班上50人中,只有她一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公卫中心。“作为一名护士,我也想参与到这样的篇章当中,为人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护航。”


这样的理念也支撑着张林不断突破自我,从同济大学护理学院本科到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硕士课程班,她不断提升护理技能;从美国乔治城大学女性跨部门艾滋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到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品质管理硕士,她又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研究方向,不断提升护理学科的科研水平以及管理能力,为患者带来更专业、更科学、更温暖的护理。


日常工作中,张林手中总是有一本蓝色的笔记本,上面印着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标志。20多年前,带领张林的护理前辈要求她用本子记录一天的工作安排,大到重症救治,小到补液发药都要按时按点记录,并在每班工作结束前复盘核对,以免发生遗漏和失误。如今,她也将这一“公卫护理传统”带到新入职的护士当中。“护理工作琐碎而繁杂,刚入职时做好笔记,是学会复盘工作的第一步,只有不断复盘,持续改进、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张林发自肺腑道,笔记本就像公卫护理传承的一个缩影,记录着一代代公卫人为城市健康护航的优良传承。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多年来,张林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也鼓舞他人。未来,她将带领护士队伍,继续坚守上海公共卫生的前沿阵地。



责任编辑:饶茗柯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肺炎支原体阳性=支原体肺炎?呼吸...

上半年的手足口高发季还没结束,如...

【医聊科普】远离结核病威胁,积极...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