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器械创新助力全主动脉腔内重建新时代,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持续构建系统化诊疗体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邹凌威 发布时间:2023-11-17 10:42

摘要: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在符伟国及董智慧的带领下,正继续坚持推动主动脉夹层诊疗体系的理论实践和应用,帮助更多患者重获生活的希望。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非常凶险、致死性极高的疾病。我国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病例约20万,其中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约占33%。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经取代开放手术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作为全国第一个独立的血管外科,完成全球单中心最大样本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在该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率先拓展TEVAR手术适应证,构建系统化主动脉夹层诊疗体系,在国际范围提出“支架源性新发破口(SINE)”理念。随后,于2015年构建主动脉疾病诊疗组,提倡“系统诊治”,践行全主动脉诊疗理念。随着学科建设发展,在2018年初步构建主动脉疾病多学科团队,倡导“多学科诊疗”处理复杂病例,充分发挥中山医院学科优势,并荣获2022年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型医院多学科诊疗MDT示范项目。


技术发展应对临床难题


近年来,如何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尚无明确规范,也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而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术者提供了复合以及全腔内手术的新选项。


目前全腔内技术的开展如火如荼,其中分支支架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前景,因此全球各大器械企业都在积极研发和优化分支支架,而国内也已上市多款自主研发的支架系统,其中Castor分支支架是最早上市的国产支架,除此之外,WeFlow-Tbranch单分支支架系统、WeFlow-Arch模块支架系统、C-S新型一体三分支支架系统以及ZIPPER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等,都在进行临床试验。临床新技术和创新器械的涌现,为治疗复杂的主动脉夹层病例带来新的选择,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微创理念挑战弓上“禁区”


近日,由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张玮教授研发,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的ZIPPER一体式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在中山医院顺利完成一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该患者是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董智慧教授收治的一例病情复杂的慢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其夹层病变范围累及至弓部及升主动脉,是传统意义上的腔内手术“禁区”。如果采用开放手术,创伤极大,且难以修复远端的夹层病变。在充分讨论病情后,符伟国教授及董智慧教授决定采用最新创新器械——ZIPPER一体式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来突破难题。



与其他同类分支支架不同的是,ZIPPER支架系统无需阻断颈动脉血流,能够充分保障颅脑血供。术中仅需在一侧股动脉及右侧肱动脉穿刺构建血管腔内通路,随后在主动脉弓部针对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依次进行分支重建。如此危重的手术,只通过两个不到拇指大小的切口就顺利完成,这是对微创理念的极致追求,也是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对精湛医术的不懈坚持。本次手术在符伟国教授、董智慧教授、方刚医生及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正常行走,恢复社会功能。


创新团队守护患者健康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动脉亚专科青年集体作为手术主力军,在符伟国教授的带领下,由董智慧教授作为负责人,团队每年收治主动脉疾病患者500余例,是全国最大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单中心,疗效优于国际多中心登记研究结果。近5年,团队发表SCI论文147篇,中文核心100余篇,牵头制定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项,获得10多项人才培养计划,总计科研经费达3000万元。团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00余项。其中,Fustar可调弯鞘已成功转化并销往18个国家或地区,上市6年总销售额已达1600万元。此外,团队设计研发的适合亚洲人群的创新支架Fabulous,已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并获批上市,未来三年预计产值达600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团队每年承办或协办中国血管论坛,举办主动脉疾病学习班10余次,培养血管外科医生4000余人次,并向全国1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新技术。



团队在符伟国及董智慧的带领下,正继续坚持推动主动脉夹层诊疗体系的理论实践和应用,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以先进技术和全面护理支持患者康复,帮助更多患者重获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朱姗姗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特色医疗】原位开窗技术拓宽TE...

【名医】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