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不能通过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身体各部位,导致身体各脏器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心衰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堡垒”,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高发,心衰的治疗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李若谷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创新生理性起搏治疗心衰的新方法,以希浦系统生理性起搏和疑难复杂高危心脏起搏为特色,建成国内领先的心脏起搏诊疗中心,构建起以生理性起搏为核心的心力衰竭综合防治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为众多心衰患者带来生命的曙光。
生理性起搏开启心衰治疗新篇
很多心衰患者的心脏收缩存在不同步问题,就好像心脏的“电路”接触不良。以前治疗时,会把心脏起搏电极分别放在心腔和心外膜血管里,但这样做是通过一些非正常的“电路”让心脏恢复起搏顺序来治疗心衰,对许多患者来说,疗效不太好。
针对传统心衰起搏疗法的不足,李若谷团队在总结分析大量临床病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首次将生理性起搏理念应用于心衰心脏收缩不同步治疗,将起搏电极放置于接触不良电路的远端,以修复心脏损坏的电路,重新恢复心脏的有序收缩。
2019年,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左束支起搏是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电生理专业期刊《Heart Rhythm》,打破了传统治疗的局限,为心衰起搏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案。该研究作为多部国际国内心衰临床诊疗指南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并被广泛推广应用。此外,团队还研究了评估判断生理性起搏的新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生理性起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引领心衰合并房颤治疗新方向
许多房颤患者长期受困于杂乱无序的心跳,类似心脏长期处于马拉松跑的状态,日积月累会引起心脏功能、泵血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喘、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躺等心衰表现。患者即便长期服用药物,并接受房颤消融治疗,但心衰与房颤两者互为因果,仍会导致病情不断恶化,此类患者多地求医,往往会延误病情。
团队在前期生理性起搏治疗心衰的基础上,大胆“破旧立新”,先将心脏起搏电极精确定位于心脏天然电路,确保起搏信号能够准确传导至心室,连接心脏起搏器。然后采用微创疗法阻断心跳下传的枢纽——房室结,使原本杂乱无序的心跳变得规律有序、收缩有力。这一疗法为众多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许多病人都说,经过治疗后“心不慌、气不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
关口前移让心衰防患于未然
对于心动过缓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来说,传统起搏方式是将起搏电极固定于心脏的墙壁上,使心脏从下往上收缩,破坏了心脏自上而下的正常收缩顺序,人为导致了心脏不协调收缩,长此以往,部分患者会出现心脏扩大的心衰表现。
李若谷团队意识到,心衰的防治不单纯是当心衰出现时予以被动反击,而应当做到治疗关口前移,在心衰未发病时主动出击。团队贯彻“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在心动过缓患者中进行生理性起搏治疗,将起搏电极固定于心脏墙壁内的自身电路里,最大限度地保持心脏自上而下的正常收缩。对于医生而言,虽然手术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但对患者来说,没有增加额外的治疗费用,却最大限度地保全了心脏功能,避免传统起搏导致心衰发生的可能。
展望未来,李若谷将带领心内科团队,继续深耕心衰生理性起搏治疗领域,不断促进生理性起搏在心衰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覆盖从“心衰预防”到“心衰治疗”的全病程治疗,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这不仅体现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在心衰治疗领域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先进性,更凸显其心系患者健康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