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为感染性疾病患者护航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康耀月 发布时间:2025-03-05 10:39

摘要: 上海交大附属九院感染科团队报璞守真、砥砺前行,为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始建于1980年,当时是宝山区唯一收治传染病的科室,如今是上海市以及宝山区新发、突发传染病,疑难、危重感性疾病以及肝病诊治中心。科室现有医生13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护士17人、主管护师3人。科室以危重症感染多学科诊治模式为特色,重症肝病救治经验丰富,配备成熟的人工肝支持系统,同时承担多项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团队是一支年轻的巾帼队伍,报璞守真,精益求精,砥砺前行,一路守护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抱璞守真

与感染性疾病作斗争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受到各种传染病的困扰,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的斗争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始建于1980年,是宝山区唯一收治传染病的科室。近年来,科室诊治了包括霍乱、疟疾、伤寒、登革热、麻疹、水痘、布氏病、结核等在内的多种传染病。



随着各类疫苗的出现,很多经典的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甚至消失。而全身各个系统、非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特别是在糖尿病、肿瘤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尤为常见。九院感染科作为基础学科,成功开展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承担了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颌面感染、脊柱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肺部感染等危重症感染的诊治;同时参与了骨科、口腔科、整形科、五官科、眼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等科室的会诊工作。


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既充满挑战,又有着一定的风险。九院感染科的每一位护士,对待患者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礼貌、耐心、细心、周到。对待重症监护患者,更是承担了照顾患者的一切工作:擦身、更衣、鼻饲、吸痰、翻身。在感染科一类特殊的患者肝性脑病的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灌肠。需要使用少量乳果糖,在保留灌肠的同时酸化肠道环境,排出肠道垃圾。这是件既麻烦又脏累的活,在尝试了很多方法后,护士们想到把灌肠液配置在药碗里,用50ml注射器连接上吸痰管直接灌注,患者每次都能排泄干净,还不觉得疼痛。


通过不懈的努力,九院感染科护理部获得“天使风采奖”“三好一满意护理风采奖”“第九人民医院三八红旗集体”等多项荣誉。


精益求精

为重症患者带去福音


在感染科的疾病谱中,各类型肝病、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依然占据半壁江山,而一旦进展为肝衰竭,病死率极高。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简称人工肝)在肝衰竭的临床救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证实具有很好的疗效。九院感染科团队紧跟学科发展,从最初在血透室的协助下完成人工肝治疗,2022年建立起自己的人工肝系统,至2024年成功完成人工肝治疗134例,对人工肝治疗时机、治疗模式选择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一位76岁老者因服用药物后引起肝损伤,而后进展为肝衰竭至九院感染科住院,患者总胆红素420umol/l,为正常高值的16.8倍,凝血时间延长。在对患者进行了风险评估、取得同意后,团队采用经典的DP-MAS模式,对患者进行了人工肝治疗。为降低出血风险,人工肝治疗中使用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然而在人工肝治疗中,患者出现多次管路压力持续偏高,被迫提前下机。三次人工肝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仍高达370umol/l。在对患者人工肝管路的检查中发现,管路中有细长的血栓,即便每次重置管路,仍有新的血栓形成。患者肝衰竭,凝血时间延长,出血风险高,然而此时呈现出高凝血状态。重新回顾患者的病史发现,患者住院一个月前曾感染新冠,体内形成了微小血栓。患者碱性磷酸酶水平异常升高,在进一步的骨髓检查中,提示患者为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随后加强抗凝治疗,调整人工肝抗凝方案,采用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联合抗凝,同时予以小剂量激素抑制B细胞增殖。接下来的几次人工肝治疗顺利进行,患者总胆红素平稳下降,出院前患者总胆红素下降为49umol/l。患者及家属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对感染科的诊疗水平赞不绝口。



在2024年举办的“千帆杯”医护一体化人工肝临床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九院感染科人工肝团队荣获三等奖。


薪火相传

培育一代代感染科人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九院感染科团队承担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及八年制医学生见习、实习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任务。团队始终遵循“教学相长,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砥砺前行”的箴言,不断提高理论授课水平,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开设了必修课《传染病学》及选修课《临床免疫学》。团队成员分别获得上海市高校创新大赛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PBL案例大赛英文组一等奖、九院青年教师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团队中多位成员获得九院十佳教师。



感染科青年医生们在繁忙的临床与教学工作之余,与细胞、小鼠为伴,致力于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分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EmergingMicrobes&Infections(影响因子19.568)和CellResearch(影响因子46.297)上发表SCI论文和Letter各一篇。



未来,九院感染科团队将继续秉承“团结奋进,久久为功”的院训,在救治患者的一线,在探索未知的实验室,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坛,卓励奋发,笃行不怠,用初心和使命展现巾帼担当,为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黄凌燕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2023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复旦...

2023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

2023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市疾...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