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周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一台特殊的手术正在进行。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熟练地操控着国产分体式机器人,精准地完成了一例直肠癌根治术。“这是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的首例国产分体式机器人手术,结果振奋人心!”许剑民难掩自豪和激动,“相比进口的达芬奇机器人,国产设备同样操作灵活,还能节省1/3的手术费用,更利于微创手术的推广。”
4月12日,许剑民完成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的首例国产分体式机器人手术。
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的首例国产分体式机器人手术现场。
这一刻,凝结了许剑民团队8年的心血。2017年,他们联合上海三家医疗设备企业,成立上海结直肠肿瘤微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标直指国产微创手术器械设备的自主研发。如今,这条“破壁”之路终于迎来曙光。
结直肠癌微创手术是中山医院的一大特色,连续8年,机器人、3D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占比已超过90%。早在2010年,许剑民团队便率先在国内开展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累计完成6000余例,手术量全球第一,而且微创技术超越欧美,树立起了“中山标准”。2024年11月,许剑民站上第15届世界机器人外科大会的讲台,向全球同行展示团队牵头的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机器人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比传统腹腔镜手术根治效果更好、创伤更小。这项名为“REAL”的研究,即将公布长期生存数据,或再度引发行业关注。
“微创是手段,治愈是目的,活着才是底线。”许剑民的话直白而有力,“在上海,结直肠癌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位,且呈年轻化趋势。过去,早期诊断率低、微创手术不规范、复发转移难防治,患者5年生存率仅32%。”
为扭转这一局面,团队用20年时间打造了一套覆盖早中晚期、适合国人的结直肠肿瘤全程诊疗体系:推动早筛早诊,创新机器人系列术式,联合多学科攻克肝转移难题……累计诊疗破3万病例,将5年生存率升至71.4%,相关成果斩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除了临床突破,团队还推动机器人直肠癌手术纳入上海医保,牵头制定国际诊疗共识,建立国内首个机器人结直肠外科教学中心,并将技术推广至全国100多家三甲医院,惠及20万患者。
2019年,许剑民获评“上海工匠”。此后,他领衔的结直肠微创诊疗工匠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2024年度“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20年厚积薄发,许剑民团队的每一步,都在诠释何为“医者匠心”——用技术创新打破垄断,用临床实践定义标准,最终造福更多患者。
创新微创,攻坚肠癌难题
53岁的李先生是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距肛门仅4cm,保肛难度极大,一度陷入绝望。去年11月,许剑民团队成功为其行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出血仅30毫升,肛门括约肌完好保留,术后一周内顺利出院。
“在肠癌患者中,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占了近一半,术后失禁带来的心理创伤不亚于疾病本身。”许剑民说,过去这类手术保肛率极低,团队率先建立机器人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规范,大大提升了保肛率。其牵头开展的全国八省市共11个中心的REAL研究证实,机器人技术能同步提高肿瘤根治率、改善控便功能,并减少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
而在另一大战场,肝转移患者的救治同样“道阻且长”。51岁的张女士原发结肠肝曲癌,肝脏布满9处转移灶,部分肿瘤像藤蔓般缠绕着重要血管,无法切除。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联合攻关,对其实施了个体化精准治疗:先用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缩小肿瘤,再分步手术切除肠道原发灶和肝脏转移灶,最后患者获得根治。这样的“体系作战”,源自2005年许剑民牵头组建的MDT团队。如今,每周四下午,十多个科室的专家雷打不动地为疑难病例会诊,累计讨论超12000人次。
许剑民尤记得,第一个救回来的患者,完成结直肠癌肝肺转移机器人同步切除术后活了5年,第二个患者术后十多年了仍然健在。说这话时,他眼里闪着光。在结直肠癌患者中,超过半数会发生肝转移,因此复发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难以绕开的堡垒。团队颠覆了“肝转移等于晚期”的传统认知,发现多种复发转移预测标志物,通过创新转化治疗,让近1/3不可切除病灶转化成功并获得手术切除机会。他们首创化疗联合介入序贯疗法、门静脉化疗等技术,将肝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从12%提升至41%,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力促早筛,打响“肠道阻击战”
“医生不能只做手术匠,还要当好健康守门人。” 许剑民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十年如一日推动肠癌早筛的初心。2011年,上海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纳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背后正是许剑民连续三年政协提案的积极推动。如今这项筛查已覆盖576万人次,检出早期患者比例达46%,比未筛查人群高出30%。
许剑民说,过去,我国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率低,在上海60%以上患者一经发现已是中晚期。“其实,肠癌比较‘迟钝’,从息肉到腺瘤再癌变,潜伏期长达5到10年,早期干预就能达到治愈的效果。”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金标准”,然而肠镜检查的“高门槛”——需要提前清肠、耗时长、有创,让不少人退缩。团队首创检测血液5-hmC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方法,用一管10毫升的血液破局,“我们好比在基因甲基化层面安装了‘癌变雷达’,将早期诊断灵敏度提升了2.4倍。”许剑民解释。
同时,面对上海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后续肠镜检查依从性不高的困境,许剑民团队打造了一套“社区动员-精准筛查-绿色通道”的早筛早诊闭环:先用无创粪便和血液检测做精准筛查,再为精筛高危人群开通肠镜检查绿色通道。2022年,徐汇区面向50至74岁居民启动为期三年的结直肠肿瘤社区精准筛查项目,9700余位参与精筛者中,高危者超2000人,最终920多人完成肠镜检查,23人查出结直肠癌,更发现320多例癌前病变患者,比例高达36%,这些人都可以通过及时干预避免手术治疗。这种“无痛、无创、无门槛”的防控新模式,正在改写“发现即晚期”的癌症宿命。
如今,这场“肠道阻击战”还在继续。在青浦区长三角示范区新启动的精准筛查项目中,粪便DNA检测与血液检测双管齐下,数万青浦居民将获益。许剑民期待这种“上海模式”可复制,并推向全国。而他和团队的科普脚步也从未停歇——连续举办20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每年参加十余场社区讲座。“我们不仅向老百姓推广早筛早治的理念,还向医生大力科普,将中山的指南规范普及开来。”
传承匠心,一切都是为了患者
在中山医院普外科的版图上,结直肠外科是一颗闪耀的新星。2002年,许剑民带着一名同事,从16张病床起步、开疆拓土。去年,结直肠外科成立,如今,2人行壮大成18人的精锐部队,下设2个亚专科4个科研攻关小组,管理着96张病床。去年中山医院共完成4600多台手术,微创手术占比超9成,机器人直肠癌手术和肝转移综合治疗更是成为行业标杆。
许剑民的微信签名“柳叶刀”三个字,藏着一个外科医生的执着。在他眼中,每台手术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机械臂的每一次旋转、电刀的一毫一厘,都关乎生命的完美呈现。这份近乎偏执的追求,让“中山标准”从手术室走向世界舞台。从机器人低位保肛手术到肝转移治疗,他们的创新始终围绕一个原点:一切为了患者。这把传承自中山普外科前辈的柳叶刀,正在刻下中国微创外科的新高度——“仗‘剑’为民,创新‘肠’在”。
作为工作室领衔人,许剑民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让每位成员都能在擅长的领域术业有专攻,推动团队在临床科研、人才培训、标准制定等方面多点开花,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让团队始终跑在行业最前沿。在中山医院的走廊里,许剑民的脚步总是比旁人快半拍。去年参评“上海市工匠创新工作室”,他掐着时点,擂台赛一完就冲回诊室,那里有100多个病患在等他;一年主刀千台手术,却仍坚持日行万步保持充沛体力。技术精湛,要求严格,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同事的评价透着敬畏和叹服,而这份工匠精神也激励团队“医”往无前。
采访结束已是华灯初上,会议室外站满了等候入场的人,晚六点的每周科会将准时开启,意味着又一个挑灯夜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