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大心细志气高”,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办公室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牌匾,遒劲有力。这是他中学班主任的一句话,多年来,这句座右铭激励着他,成为享誉国际的内镜专家,也像是对他一次次推动内镜治疗技术革新的无声褒奖。
每天早上六点四十分到医院,七点查房,七点半投入工作,有时候手术一直做到晚上……这是周平红多年如一日的日常。随着去年中山医院新内镜大楼的启用,新优化的流程、升级的管理系统,让患者就诊体验大幅提升,中心年接诊量更是攀升至19万人,每天就要完成800~900人次的检查治疗,他的脚步更忙碌了。前不久,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表彰,第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他说每次参会的角色都不一样,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更重了……
从零开始拼搏奋斗
向世界展示中国专家实力
采访当日,聊了没多久,周平红因为临时要做一台重要手术,匆匆“送客”——“18岁小姑娘,经CT检查发现食管下端腔外巨大肿瘤,我们要迅速帮她安排手术。”隔天,笔者继续此前采访得知,当日三个小时的手术顺利,患者恢复良好。周平红讲道,常规手术方式是将肿瘤切除,将食管与胃连接在一起,那么患者贲门大概率保不住。“这对她将来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晚上睡觉不能平躺,不然胃里的消化物就要呛到喉咙口。我们通过胃镜微创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帮她保住了贲门。”
在几毫米薄的食管壁里建立一条“隧道”,用内镜实施精准切除手术,周平红已锤炼了20多年,对此驾轻就熟。“胆大、心细、志气高”,这曾是他中学班主任写在黑板上的一句期许。“老师当年考上了浙江重点大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去上学。他当时拍拍我的肩膀说,‘周平红,你要替我去上大学’。”寄托着老师和全家希望,周平红一路从农村高中以超高分的优异成绩考到上海医科大学,踏上从医之路。
刚开始分到中山医院普外科工作,他抱着多学一门手艺的心态,一头扎进内镜的世界。2000年去日本学习的一个月,技术差距深深触动了周平红,他拿出全部盘缠买了医学书籍。回国后默默立下“五个一”的目标——要做国内第一个同时开展食管、胃、大肠早癌治疗的内镜中心,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人第一篇有关消化道的论文,召开一次国内、参加一次国际大会,出版一部有关内镜治疗的专著,牵头制定一部专家共识。
此后,周平红埋头追赶、创新多项内镜技术。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黏膜剥离技术(ESD),像“铲草皮”一样治疗消化道浅表早癌和癌前病变。“对于生长在胃肠道夹层中的黏膜下肿瘤,日本专家也束手无策,因为剥离黏膜下肿瘤很容易导致组织穿孔。内镜能否再度突破禁区?”2007年,他成功实施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和消化道腔外(纵隔、腹腔)肿瘤,推动内镜技术进入黏膜下肿瘤和腔外治疗时代。2010年,他在国际率先开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该术式已成为贲门失弛缓症等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治疗的首选。
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器质性到功能性疾病,周平红一次次勇闯传统内镜手术禁区,形成了全球内镜新标准和新理念,让中国内镜治疗技术跃居全球领先地位。
创新技术开拓AI赛道
“精准微创”推动医疗进步
“对新技术要永远保持热情。”周平红提出,内镜中心要聚焦重点、研究热点、解决难点、占领制高点。所谓重点是消化早癌重大疾病的治疗,热点是隧道内镜技术,要解决的难点是黏膜下肿瘤切除,制高点是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并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去年,一位患者食管黏膜下存在巨大肿物,情况复杂,肿瘤一边与食管贴在一起,一边紧贴胸膜。”周平红讲道,团队成功切除了肿物及其相连的壁胸膜,确保了患者肺部的复张和食管隧道开口的迅速关闭。“手术过程中,患者胸膜被打开了缺口,我们通过此路径,看到胸腔里的肺叶、膈肌、肋骨。这是一条从来没有见过的创新通道,”周平红兴奋介绍着全球首例内镜下“超微创”破胸膜肿瘤切除术,“那么,通过内镜完成胸腔手术,今后很有可能实现!”
手术台上争分夺秒,尽管对患者已经是超微创,“可我觉得数小时的手术对医生而言是重创”。“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运用到内镜微创治疗领域中?”周平红思索说,内镜中心年诊疗量已近20万例,而在40余间诊室和92张床位的庞大运营规模下,要想办法将医生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可喜的是,上个月举办的2025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上,中山医院全球首发多模态AI消化内镜智能体——“镜观”。“镜观”就像一个专业的私人医疗顾问,当患者上传肠镜检查报告和相应病理报告时,系统能自动生成可视化的短视频,可以一对一详细解读报告、答疑解惑。“镜观”搭载的眼动和语音交互功能,可以帮助医生实时获取病灶分析、撰写报告、手术参考意见,并为更多基层医生提供三甲级水平的实时指导。
不仅如此,在中山内镜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内镜诊疗设备、新型电外科等离子能量治疗平台、生物制剂平台等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申请100余项专利,转化40余项。尤其去年推出的all-in-one圈套器,更是历时七年打磨、集合了九大功能于一体,只用一把圈套器就能完成内镜手术全过程,在确保手术安全有效的同时大幅降低治疗成本。“想想刚起步时,我们都没有趁手的器械,只能把绣花针弯曲加工成针刀,还买了几副猪大肠练习切除术。”周平红笑道。
传承匠心以身示范
让“中山内镜”品牌辐射全球
每年参加消化内镜国际会议时,周平红会向全球直播手术,今年展示了内镜下阑尾切除手术。“以前要花3个多小时,现在采用新方法、新设备,基本上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他去年在福建省一家医院教学,更是仅用半个小时就完成阑尾切除、伤口缝合、肠镜下的盲肠内引流,不断刷新纪录。“阑尾切除以后,盲肠上不是有个洞吗?你觉得已经补好了,但是患者肚子如果还是很胀,必须警惕是不是肠子里的气跑到腹腔里了,仔细检查缝合过关了吗?”同样的手术,周平红毫无保留地耐心指点学生操作,“你们一定要有超越我的决心”。他叮嘱学生要勤于“观察、思考、行动、总结”,不仅要“四勤”还要“四会”,再上升到“四精”和“四善”,从有态度到有能力不断升华。这些年,中山内镜面向国内、国际广泛开办学习班,吸引来自美国、日本等21个国家知名医院的173名专家前来进修学习,还不遗余力地将更多中国年轻医生,推向世界舞台。
几日前,周平红第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此次是接受全国劳模荣誉表彰,依然感到心潮澎湃。“第一次是在大会堂重庆厅参加华夏奖三等奖的颁奖,第二次是2020年以国家科技进步二代奖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参会,第三次是参加中华医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是2023年参加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说,在医院和各级工会组织的关心指导下,他从一名普通一线劳动者成长为大国工匠、全国劳模。“过往的荣誉也提醒我不忘初心、传承匠心。内镜中心的培养目标是‘个个成骨干,人人是劳模’。”如今,以周平红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经从上海市走向辐射长三角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要继续努力,在全国范围内争创示范性。将工作室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向更多国家传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