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医疗】连续“破壁”,破胸膜肿瘤切除拓宽内镜适应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丹枫 发布时间:2025-05-08 10:27

摘要: 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始终致力于医学创新,瞄准解决“卡脖子”难题。

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内镜治疗以其微创、恢复快的特点,逐渐成为众多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消化内镜原本是作为消化道腔内诊断所用,随着器械以及技术的发展,逐步具备了治疗的功能,其治疗对象也由腔内向腔外发展。由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提出并实现的隧道内镜切除技术正是一种经典的“破壁”技术,它实现了内镜切除适应症由黏膜层向更深层次的扩展。内镜中心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技术延伸,再次打破了治疗的物理壁垒,使得消化内镜首次达到胸膜层次,实现了新的突破。


李女士因纵膈巨大占位就诊,检查提示病变为囊肿,并已压迫食管引起狭窄。针对这类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但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大,并且会在体表留下疤痕,因此仅20多岁的李女士找到周平红团队,希望能通过消化内镜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内镜中心决定采用隧道内镜技术进行手术。


隧道内镜技术是一种经典的内镜治疗方法,通过在食管、胃等消化道管壁的黏膜下层建立一条“隧道”,利用内镜和相应的手术器械在隧道内进行病变的切除。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黏膜屏障,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同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这项技术对于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已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中山医院团队进一步创新技术,已不仅仅满足于治疗消化道管壁的疾病,而是瞄准了腔外的病变,并已完成多例纵膈、腹腔病变的内镜治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诊疗流程。然而,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纵膈巨大病变的切除,尤其是当病变可能与胸膜相粘连时,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


手术由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主刀,他在食管内顺利建立了一条黏膜下隧道后,通过该隧道探查至纵膈,随后进行病变的切除。由于该病变与胸膜粘连致密,为降低复发概率,保证切除的完整性,需连同该处部分胸膜一并切除。在完整切除病变后,内镜镜头也是首次到达胸腔。第一次在消化内镜的镜头下看到肺部,引起了周围医生的一阵惊呼,不过这并未影响手术进行,后续的止血、缝合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第二天便开放进食,第三天便顺利出院。病理证实这是一例支气管源性囊肿。


这次手术不仅成功切除了病变,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首次将内镜视野扩展到胸腔。至今中心已陆续完成3例类似手术,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不单单是物理意义上的“破壁”,为内镜手术扩展了适应症,也为未来的NOTES手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始终致力于医学创新,瞄准解决“卡脖子”难题。除了精研手术技巧,突破技术壁垒,中心团队也在不断尝试多领域的融合创新。就在4月初,由中心团队自主研发的“一次性使用电圈套切开刀(ALLINONEsnareprobe)”荣获2025年欧洲消化内镜协会(ESGE)新器械创新奖(InnovationoftheYear2025NewDeviceAward)。这是该国际权威奖项自设立以来首次授予中国医疗机构自主研发的内镜器械。而在4月中旬由内镜中心主办的2025上海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十七届中日ESD论坛上,也首次发布了全球首个深度融合大数据、AI技术与医疗资源的消化内镜全场景智能体“镜观”,依托国产自主AI芯片实现医院端侧安全部署,形成“感知-决策-执行-进化”的完整智能链,覆盖诊疗全流程。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内镜技术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和疾病中发挥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医学前沿】超声内镜作钥匙,打开...

健康全国先进工作者、复旦大学附属...

【特色医疗】发生气管狭窄怎么办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