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医疗】“救”在黄金四分钟:上海筑牢全民心肺复苏生命防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史雯 发布时间:2025-05-16 09:29

摘要: 如何让更多市民掌握急救技能?如何用数据破解救治困局?这场“生命保卫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会下降7%-10%。”瑞金医院陈尔真教授语气凝重道。作为上海市心脏骤停患者信息登记系统建设的倡导者,他目睹了太多人因延误急救时机而失去生命。数据显示,上海每年院外心脏骤停(OHCA)超5万例,存活率不足2%。如何让更多市民掌握急救技能?如何用数据破解救治困局?这场“生命保卫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上海CPR实施率不足5%:数据背后的急救危机


心脏骤停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国际发达城市如西雅图、东京的OHCA存活率可达10%以上,但中国OH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仅为1.2%。上海虽拥有500余家医院和1.2万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却面临数据碎片化、急救响应时间过长(平均12-15分钟)等问题,公众心肺复苏(CPR)实施率不足5%。“这些短板导致大量患者错过黄金救援窗口期。”陈尔真指出。更严峻的是,上海缺乏统一的心脏骤停病例登记系统,难以科学评估救治效果。他直言:“没有数据支撑的急救体系,如同盲人摸象。”


全民急救培训:让“旁观者”成为“第一响应者”


“旁观者施救是生命链的第一环,及时实施CPR能将存活率提升2-3倍。”陈尔真强调。上海正探索“社区急救志愿者”模式,在老龄化社区试点“急救侠”网络,居民通过小程序注册成为志愿者,便可第一时间响应附近的心脏骤停事件。瑞金医院急诊科与美国心脏协会合作,已培养数千名持证急救员,并将培训经验推广至新疆、西藏等地。陈尔真建议:“应优先覆盖警察、教师、地铁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并将CPR培训纳入中小学课程和驾照考试。同时,完善‘好人法’以消除公众施救顾虑,有效地推动全民参与。”


AED布局与智能化:缩短“救命距离”


AED是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国际标准建议每10万人配置100台AED,上海目前只配置了1.2万台,郊区覆盖率仅市中心的三分之一。“AED必须24小时可及。”陈尔真呼吁在地铁站、商场等场所设置透明急救柜,并接入“随申办”导航系统。借鉴日本经验,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AED状态(如电极片有效期)和清晰标识,可大幅提高使用率。


对于交通拥堵区域,他提出引入无人机配送AED:“深圳已实现3分钟送达,上海需要这样的技术突破。”根据上海市卫健委规划,2025年全市将新增7500台AED,配置水平超过50台/10万人,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数据驱动未来:构建智慧急救网络


“没有数据,就没有改进。”陈尔真正积极推动一项变革:整合120急救中心、医院和社区数据,追踪患者“发病-救治-预后”全链条信息。该系统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热力图识别急救“盲区”,动态优化AED布局和急救站点。他透露:“未来5年,上海OHCA存活率有望从2%提升至8%,每年减少1800例死亡病例。”此外,系统还将为国产医疗设备研发和医保支付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急救不是医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市民的责任。”陈尔真表示。从全民培训到AED布局,从数据整合到政策创新,上海正构建“社会急救-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的全链条生命网络。当更多市民敢于伸手施救、更多AED触手可及时,“黄金4分钟”将不再是奢望,而是一座城市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快!再快!让急救跑赢死亡!全国先...

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瑞金医院国产质...

【医学前沿】人工智能+多模态分析...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