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生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死亡73.33万,防控形势严峻,严重制约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两大治疗手段的应用,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有所提升,然而耐药问题依旧突出,亟须针对不同肺癌人群研制精准治疗策略。
“免疫+局部消融”新方案:
助力晚期肺癌无瘤生存
免疫治疗虽然已成为晚期肺癌一线治疗基石,但即使初始治疗有效,患者体内常残留寡残留病灶(ORD)——即局限于少数部位的微小肿瘤细胞簇,它们被证实是后续全身性进展的“种子”。针对这些复发、进展的源头,局部消融治疗展现出独特价值:不仅具备微创、高效、副作用轻等优势,还能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从而激活全身性抗肿瘤免疫,甚至能在免疫耐药患者中激发持久的远隔效应。基于此,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免疫维持联合ORD精准消融”的增效策略。
为验证该策略,团队设计并实施了BOOSTERII期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免疫治疗后出现ORD的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组接受“消融+免疫维持”或单纯免疫维持治疗。研究结果提示,联合消融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近15个月,总生存期(OS)亦明显延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冷冻消融疗效尤为突出,其优势可能与诱导更高水平IFN-α相关。且该方案安全性良好,未显著增加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BOOSTER研究确证,“免疫+局部消融”是清除ORD病灶、克服耐药、深度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安全有效新范式。特别是冷冻消融展现的优越潜力,为优化治疗模式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有力推动晚期肺癌患者迈向更持久的“无瘤生存”新时代。
改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增效减毒让患者获益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因其发展迅速、易远处转移、复发耐药率高,被业内称为“难治性肺癌”。传统的含铂双药化疗是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基础。目前临床上可供一线治疗选择的化疗药物仅有依托泊苷,尽管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对一线依托泊苷联合铂类药物的响应率高达70%左右,但很快就会发生耐药,且依托泊苷需要连续输注三天,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进一步提高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有效率,同时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任胜祥教授带领团队一直积极探索“高效低毒”的治疗新方案,真正地为患者着想,使患者获益。
白蛋白紫杉醇是一种白蛋白结合、无溶剂配方的紫杉醇制剂,可显著减轻传统紫杉醇治疗的毒性作用。该药在晚期乳腺癌、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已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团队在既往的II期临床研究特观察到白蛋白紫杉醇作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二线或后线治疗具有良好疗效和可接受的毒性。
基于此,任胜祥教授团队率先提出使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铂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疗效和安全性俱佳,且由于白蛋白紫杉醇只需要一天输注,该方案可以在日间治疗病房完成,实现“当天来院、当天治疗、当天离开”的高效治疗模式,为患者极大节省了时间和治疗相关费用。该方案正进一步临床验证,期待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新型KRASG12D抑制剂:
精准靶向杀灭肺癌细胞
KRAS突变是实体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其中KRASG12D是发生率最高的突变亚型,占总体肺癌的2%至4%。KRAS作为癌基因,其突变常赋予细胞以生长、增殖优势从而促进肿瘤发生;此外,突变的细胞还可对其周围的免疫微环境起负向调控作用,从而抑制机体对免疫细胞的杀伤、清除作用。针对其促癌作用,领域研究者进行诸多探索,期望研发其靶向抑制剂从而阻断肿瘤赖以生存的信号。然而,近40年的研究探索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KRAS靶点因其成药性差,被学界视为“难以攻克的靶点”。
在此背景之下,KRASG12C靶向抑制剂率先成为突破口:通过对突变位点的半胱氨酸残基进行共价修饰,将G12C蛋白永久阻滞在失活状态,研发了靶向抑制剂诸如索托拉西布、MRTX849及GDC-6036等,并成功临床获批。然而,KRASG12D作为第一大突变亚型,尚缺乏临床有效的特异性抑制剂,相关药物研发尚处于临床前及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对此,任胜祥近年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与医药企业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成功研发了第一款临床有效的KRASG12D靶向抑制剂。这款抑制剂在临床前模型中展示出显著的抑制效果,并在肺癌患者中呈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治疗效果。此外,团队还开展了进一步探索,发现该新型抑制剂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创造支持性的免疫微环境,可进一步增加效果,为进一步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团队正积极开展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这些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