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现有患者人数高达3.3亿。在心血管疾病年致死人数高达400万的今天,如何突破传统诊疗模式,构建更高效、更精准的防治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以微创介入治疗为核心,整合多学科优势,打造了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心血管疾病整合式防治体系,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奠基到卓越
五十载传承与创新之路
学科自1971年创建以来,历经几代学科带头人接力深耕、开拓进取,逐步确立了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心血管领域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张力教授的引领下,科室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重点聚焦疑难、复杂、高危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以创新介入技术引领诊疗变革,年介入手术量突破万例。科室精于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综合管理和微创介入治疗,在介入术式、介入创新器械研发和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心血管内科已形成国家高层次人才引领,人才梯队完备,可承担高水平医疗服务和创新的多功能临床科室,其整体规模和布局在上海市同级同类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
从精准评估到智能干预
打造全生命周期心血管诊疗体系
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以“精准诊疗“与“创新技术”双轮驱动,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体系。在诊断领域,科室配备国际一流的5T磁共振血管显像、心血管专用SPET-CT/PET-CT、CTA/CT-FFR功能评估系统、AI-OCT血管成像平台等先进设备,实现从胎儿期到成人期的心血管疾病精准评估。
在介入技术领域围绕冠心病治疗:科室开展所有冠脉疾病的介入治疗,擅长复杂高危病变治疗,在冠脉旋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冲击波球囊处理严重钙化病变、正向/逆向技术开通CTO病变等方向上形成了专科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内较早开展腔内影像和功能学指导介入的中心之一;开展可吸收支架、药物球囊等介入无植入技术;率先开启了杨浦区内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绿色通道,极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结构性心脏病介入:科室较早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房缺/室缺封堵术等各类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高血压介入治疗:科室是国内首批开展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DN)的中心,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近年来,科室介入治疗覆盖全年龄段患者群体,包括超高龄(≥90岁)冠心病介入治疗和低至5岁的川崎病患儿冠脉介入,形成全生命周期心血管诊疗体系。
从积累到突破
科研驱动原创成果
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始终秉持“科研赋能临床,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将重大科研攻关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动力。张力带领团队取得原始创新成果,揭示血管壁原位干细胞作为关键“种子细胞”在血管损伤修复中的核心作用,解析平滑肌细胞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关键的调控分子靶点库,最终催生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新型治疗产品。团队重点攻关血管再生细胞疗法、新型功能化血管支架、小口径人工血管及高血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推动治疗革新。
近年来,科室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高层次课题30余项,在国际顶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并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充分彰显团队在心血管诊疗技术创新与转化中的领先地位。
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
探索心血管疾病诊疗新范式
心血管疾病防治正经历着从单纯疾病治疗向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深刻变革。面向未来,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将继续深化整合式防治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智慧化升级、多学科协作和全程化管理三个方向,打造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血管健康管理“新华方案”。科室整合多模态影像、AI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打造了急危重症预警智能网络。心血管内科牵头组建了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内分泌科、消化科、肾内科、影像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心血管疾病“一体化诊治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实现从门诊初筛、多模态检查、个体化方案制定到康复随访的全流程管理。
心血管疾病整合式防治体系和一体化诊治中心的建设,将实现临床和科研融合发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持续推进、复合型人才不断产出,提高血管疾病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创新疾病防控模式、提升防控效率,满足国民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