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国际肺癌外科手术的指南都推荐肺叶或肺段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我们却发现,部分早期肺癌并没有淋巴结转移,传统‘一刀切’清扫反而增加创伤、破坏免疫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说,团队提出的“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策略研究表明,精准清扫组与全面清扫组的5年生存率相当,不清扫组对患者更好。最近,这一成果被国际顶刊JCO接收,有望改变肺癌外科手术指南。
“手术减法”的背后,体现了陈海泉“以道驭术、道术合一”的外科哲学:从临床问题出发,用精准的“术”去除病痛,以人性化的“道”来守护生命。
创新“微创3.0”体系,提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标准和“治愈窗口期”理论,让陈海泉二登哈佛讲坛,其贡献覆盖了手术操作、治疗决策和疾病认知三大维度,并引领“中国方案”逐渐改变世界胸外科诊疗的格局。从2009年至今,他带领团队共发表280多篇论文,其中十分之一被列入全球各种医学指南。
2025年,陈海泉荣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从“外科医生”到“临床科学家”,其突破源于精湛的手术技艺与深刻的临床思考,而核心始终围绕医疗的本质“人”。“任何治疗必须对病人有益!把病治好,才是医者的立身之本。”他说。
磨玻璃结节成为百姓健康焦虑
采访约在周一下午四点,遇到陈海泉时,他刚开车从浦东院区赶回徐汇院区,一个上午他看了120多个号。“门诊的三分之一都是来问磨玻璃结节(GGO)的,它已经成为百姓健康焦虑了。有的人三个星期内做了4次CT,太可怕了。问的最多的是,‘会不会是恶性肿瘤’‘要不要马上开掉’。” 大多数时候,陈海泉会劝他们再等等,“我从来没见过今年还好好的,明年就恶化来不及了”。
“90%的GGO是早期肺癌,手术完全可以在‘治愈窗口期’择机进行。治愈窗口期很长,病人在期间都能治愈,我们完成了数千例手术,没发现一例复发转移。”陈海泉对肺结节的研究始于2011年,他们对上海市社区人群和我国不同地区6家医院的2万余职工,开展前瞻性低剂量CT筛查发现,“年轻、不吸烟、女性”成为GGO高发人群。研究发表在《美国心胸外科》杂志,揭示了亚洲肺癌流行病学的这一重大转变。他们还发现,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具有特殊类型、特殊阶段的特点。特殊类型指其病理亚型特殊,惰性生长,持续存在,进展缓慢,可随访观察;它又是肺癌自然进程的特殊阶段,所以要积极对待。由此,还衍生发展出“治愈窗口期”的理念。
2023年,陈海泉领衔制定的《肺磨玻璃结节管理专家共识指南》被国际采纳,“治愈窗口期”等观点及研究成果均被写入指南中,标志着早期肺癌治疗从“提高生存率”转向“治愈”,从“早诊早治”转向“适时精准干预”,从疾病为中心转向患者为中心。陈海泉说,抓住治愈窗口期,主要是为了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开还是不开,他有三个原则:一是不影响职业规划和人生轨迹;二是当预估寿命大于自然病程,就要手术,反之则不推荐手术;三是手术在最小范围内开,能做楔形切除的,绝不做肺段切除、肺叶切除。“我们的早期肺癌手术,已经从最大耐受性干预转为最小有效性治疗。”
曾有位女患者查出磨玻璃结节,担心怀孕会刺激癌细胞发展,陈海泉翻出几十例研究数据,证明孕激素对早期肿瘤没有影响,建议“先生育,产后再择机手术”,果然,姑娘顺利当上妈妈,之后手术痊愈,八年过去了,她现在也成了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面对婚姻、晋升等关键时期,陈海泉的“等一等”让不少人生获得转机,而这不只源于医生精准决策的底气,还有对患者的医者仁心。
在避免过度治疗方面,陈海泉一直在追求更低的肺结节手术良性率。过去十年,团队的良性率达8%左右,这个比例虽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他认为还能做得更好。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早晨6点半,由他主持的病例总结会总是雷打不动,每个良性手术病例会一一过审,大家共同寻找症结,努力提高良性结节的辨识率。
剑指肺癌微创3.0时代
良性的不当恶性的开、早期的不当晚期的开、惰性的不当激进的开,少切肺、少清淋巴结,治愈窗口期择机手术……“当医学的刀刃学会克制,患者的生机反而更加蓬勃”,而这些都集中体现了陈海泉的“微创3.0”理念。
“微创绝非只是切口小。”陈海泉是肺癌术式的亲历者、变革者和引领者,他介绍:20世纪90年代,外科医生在追求单孔操作的极致小切口时,往往忽略了对脏器的保护;微创2.0进阶到器官保护,但仍未解决系统性创伤问题。“保护好器官显然不够,人是一个系统和整体,怎么才能让患者活得久活得好?”2016年,陈海泉在《外科学年鉴》首倡 “微创3.0” 理念,重构肺癌诊疗的外科体系,将人文关怀贯穿到疾病全程管理。“3.0整合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和系统微创,核心是少切肺、保留正常淋巴结,最大程度减少对全身各系统的损伤。”
从理论到实践,陈海泉探索了一系列肺癌精准治疗手段:比如建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方法,术中只需5到20分钟就能确定病灶是否为浸润性肺腺癌,再确定是否切除肺叶。
微创3.0的内涵还扩展到免疫功能领域,强调保留正常淋巴结的重要性——淋巴结作为人体“免疫警察”,系统性清扫虽可降低复发风险,却会破坏免疫屏障,反而影响患者长期生存质量。陈海泉团队2019年总结出六条淋巴结转移规律,根据这一标准,临床对阴性淋巴结的判断准确率达100%,相关成果2023年发表在《胸部肿瘤学》,被誉为肺癌外科领域的“里程碑式进步”。
微创3.0理念没有局限于手术本身,陈海泉还将它扩展到术前术后——术前少检查,术后少随访。比如GGO患者术前无需做骨扫描、气管镜等多项检查,患者既减少了创伤,费用也能降低30%以上。这样的笃定基于陈海泉团队大量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他们发现这类患者的癌细胞并未转移。
“我们还提出低龄低频筛查策略,临床科研时曾遇到过一位9岁的患儿,我们研究后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任何年龄的患者初次筛查后,如果没问题,又无高危因素,复查可以放在10年后,高危人群一年也只需做一次CT。 ”低频复查策略则旨在让患者术后能减少损伤,“如果术后半年复查肺部CT情况良好,那么五年后再复查。如果不放心,两三年后再来,不需要每半年复查一次。”他透露,最早的患者术后20多年了,还没有复发。
2013年9月,美国MSKCC胸外科主任David Jones、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EACTS和ESTS前主席Toni Lerut一起观摩陈海泉(右二)的手术。
一个医生科学家的自我修养
陈海泉是山东人,高中时对物理颇感兴趣,高考却阴差阳错地被第二军医大学提前录取。二军大的学习生涯,培养了他扎实而严谨的医学功底,军旅生活的晨操夜哨,养成了规律作息,他至今还保持着。
后来,他考取上海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我的老师王敏生是胸心外科大家黄家驷的学生,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向上攀登的。”带着前辈的理想和抱负,陈海泉决心带领团队在胸外科历史上续写浓墨重彩的一笔。1997年,他远赴美国留学,师从著名胸心外科大师Albert Starr,国外“安全有效、结果可预期、可重复、可教授”的先进外科理念,对他的学术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归国后,他在长征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入职市六医院胸外科担任主任,6年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2007年,来到肿瘤医院后,他在医学科研上的系列探索陆续开花结果。
鲜有外科医生像陈海泉那样在科研领域拥有如此丰硕的理论建树。他坦言,许多灵感与洞见来自深度放空时的灵光乍现。那是在长征医院养成的习惯:那些年的冬天,他常裹着军大衣跑到人民广场发呆、思考,凛冽的寒风令他思维敏锐,愈发冷静。如今,周一、三门诊,周二、四手术,周五他会留些时间静心思考。“科研之路布满荆棘,但我的内心从不觉得苦涩,”他说,“每一次豁然开朗,每次想通一个难题,就很有成就感。”
他也有想不明白的问题,比如,想用分子分期来分析病理,用一管血来判断肺癌的分型,至今还没有突破。“我们的课题都来自临床问题,我常对团队说,要多为患者考虑,自己问心无愧,才会心安理得。”看门诊时,陈海泉说话直白,显得高冷,但每个诊断都快速果断,给出他的最优解。“我不会绕弯子,那么多患者等着你,只有精准、高效、务实才能解决更多人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