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早期肺癌的诊治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的手术方式虽能提高生存率,但患者术后仍面临复发风险。如今,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团队历时20年创立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诊疗体系”,不仅颠覆了国际传统认知,更将肺癌治疗目标从“提高生存率”推向“治愈”,使我国在该领域赢得国际话语权。这一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临床实践与创新的结晶。
颠覆认知:“年轻、非吸烟、女性”成为高发人群
长期以来,“老年、吸烟、男性”被视为肺癌高危人群,东西方国家的筛查策略也围绕这一认知展开。
然而,陈海泉团队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11332名社区居民的前瞻性筛查发现,筛查出的肺癌患者中,非吸烟者和女性占比分别高达67%和66%,且70%为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团队对我国不同地区6家医院的职工共8000余人开展前瞻性LDCT肺癌筛查,发现年轻患者比例显著增高,女性的肺癌检出率远高于男性,非吸烟者的检出率高于吸烟者,磨玻璃型肺癌占所有筛查发现肺癌的96%。这一结果彻底打破了传统流行病学观点,国际社会呼吁根据此结果修订筛查指南。
基于这一发现,陈海泉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低龄低频”筛查策略,即将首次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若结果阴性可延长随访间隔。这一策略在保证敏感性的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和医疗支出。基于上述成果,欧洲胸心外科年会和世界肺癌大会均邀请陈海泉代表亚洲作“肺癌筛查——亚洲策略”的大会发言。
理论突破:定义磨玻璃结节是特殊的临床亚型
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已成为我国肺癌诊治的主要对象之一。研究团队通过对911例患者的长期追踪,发现这类肺癌具有惰性生长特性,淋巴结转移率极低,亚肺叶切除即可治愈。更关键的是,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术后10年无复发生存率达100%。由此,团队提出“肺癌外科治愈窗口期”理念,即在这一阶段手术可实现绝对治愈,使患者在术后免于复发的担忧。如果患者的预期寿命远超肺癌的自然病程,应积极在治愈窗口期内行外科手术;反之,则不推荐外科手术。“肺癌外科治愈窗口期”关键理念将肺癌治疗的目标从“提高生存率”跨越至“治愈”,是肺癌外科治疗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
为精准识别这一窗口期,团队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胸部高分辨率CT判断原位/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准确率为83.0%,说明胸部高分辨率CT有助于“肺癌外科治愈窗口期”的精确识别。陈海泉受邀分别在日本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年会上作“磨玻璃结节处理对策”的主旨演讲。
手术革新:从“切口微创”到“器官微创”
传统肺癌手术需切除整个肺叶并清扫纵隔淋巴结,创伤大、恢复慢。研究团队首创“肺癌微创手术3.0”体系,核心是将微创理念从“切口小”升级为“器官保护”。 研究团队首创通过术中冰冻病理指导亚肺叶切除,若病理显示为原位或微浸润腺癌,就不再行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803例患者数据显示,该策略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达100%。国际同行称,该研究是“早期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该研究成果写入欧洲肿瘤学会肺癌诊治指南。
此外,团队还颠覆了术前检查流程。传统指南要求肺癌患者术前需做气管镜、骨扫描等多项检查,但研究发现这些检查对磨玻璃型肺癌无实际意义。通过优化流程,患者术前检查时间从3天缩短至1天,医疗费用降低30%以上。
国际影响:从“跟跑”到“领跑”
经陈海泉手术的近三万例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超越国际水平10%以上。
作为通讯作者,陈海泉在JCO、Cancer Cell、JTO、Ann Surg、JTCVS、Ches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260余篇论文,其中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4篇论文共计42次写入18项肺癌诊治及分子检测国际指南。他是国际东方胸部肿瘤协作组(ECTOP)的发起者,受邀作为主席制定美国胸外科学会的磨玻璃结节诊治专家共识。
陈海泉先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2021年Schuster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及2024年David J. Sugarbaker Lectureship等殊荣。他是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国际理事;6次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中心、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中心等作Grand Round Lecture(大圆桌讲座);2013年起美国胸外科学会连续13 年邀请其作应邀学术报告;2019年起分别在欧洲胸心外科年会、STS年会和世界肺癌大会代表亚洲应邀分享肺癌筛查和磨玻璃结节诊疗的中国经验,使我国早期肺癌诊治水平居于国际领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