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医工交叉创新重建“心灵窗口”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夏琳 发布时间:2025-08-22 09:48

摘要: 周慧芳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医工交叉和学科整合,深耕眼眶病治疗新技术。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正值花季的16岁中学生小桃,因甲亢而眼球严重突出,容貌受损、视力下降,因此休学在家,闭门不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眼科专家周慧芳为她制定治疗方案,施行了内镜导航辅助下的微创眼眶减压手术,帮患者实现了眼眶结构的精准改建。经治疗的小桃恢复了原来的美丽样貌,重新回归学校。


眼眶病是致盲、致残甚至导致死亡的复杂眼病,是眼科临床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手术是重症眼眶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眼眶结构复杂、空间狭小、内含眼球和视神经等重要组织,且与颅脑和颌面相通,因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如何提高眼眶手术成功率是世界性难题。多年来,周慧芳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医工交叉和学科整合,研发眼眶手术设备,创建眼眶外科手术新模式,为患者重塑健康明亮双眼。


创新无线内镜-导航设备

保障眼眶手术的精确安全性


传统眼眶减压手术的切口在双眼皮和外眼角的部位,术后虽然眼球回退了,但是会在皮肤上留下一道疤痕,成为很多爱美女性患者的小遗憾。


在范先群院士的引领下,周慧芳团队研发了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应用于眼眶骨折修复、眼眶减压、视神经减压等复杂眼眶手术,成功率从56.1%~73.3%提高到90.1%,并发症从10%~19%下降到5.8%。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开发了能够与导航设备整合的无线微创内镜,具有高集成化、无线低延迟4K高清图像传输等优点,能够实现5G远程会诊手术,并可在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口腔科等科室应用。新的手术方式从结膜入路,运用内镜导航技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实现切口更微创,术后基本不留疤痕,手术更趋完美。2013年以来,周慧芳与九院眼眶外科团队利用内镜导航手术,每年为1000多名患者进行眼眶骨折整复、眼眶肿瘤摘除、眼眶减压和视神经减压等高难度眼眶手术,治愈率达90%。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中国眼科近五年十大进展。


研发眼眶手术机器人

开创眼眶智能手术新篇章


眼眶空间狭小,包含眼球和6对颅神经,深部毗邻颅脑,因此眼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周慧芳团队研发了全球首台导航引导下的眼眶手术机器人,具备高精度、高负载、多自由度、小型化和自动化等优点。可以精确执行术前设计,术中使手术视野清晰且放大,并能滤除手部震颤,辅助医生进行更高效和精准的手术。目前已经开展并顺利完成应用机器人进行眼眶深外壁减压手术的临床研究,截骨精度达0.89±0.58mm,未发生脑脊液漏、伤口感染、机械臂停止操作、操作与指令范围不符等安全性问题。手术机器人与导航系统结合,最大化眼眶手术精度和安全性,开创了眼眶智能手术新篇章。


多学科联合共治

为TED患者送去光明前程


甲状腺眼病(TED)是一种涉及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病之一,涵盖甲状腺功能异常、眼部结构和功能改变等多方面问题。患者不仅面临眼球突出、复视、眼痛、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风险,容貌改变更常导致焦虑、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传统单一学科难以全面覆盖其诊疗需求,且治疗手段存在疗效局限或副作用风险。


为此,周慧芳团队构建了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组成了眼科、内分泌科、外科、放射科、核医学科、放疗科、超声及检验等科室的联合会诊,共同参与病例讨论、诊疗决策,开展药物、放疗、手术眼眶减压等多中心临床研究。同时,创新性建立了“院内+院外、线下+线上”的多元协同机制,实现院内协同、全国跨院、全球合作三大模式。多学科共治不仅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治疗方案,更在简化诊疗流程、促进了医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各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拓展MDT的应用模式,以MDT的协作机制为基础,团队构建面向甲状腺眼病的智能诊疗系统。将收集患者的多模态临床信息,汇聚眼科、内分泌科、放疗科等专家经验,通过构建基于混合专家架构(MoE)的人工智能诊疗技术,实现对甲状腺眼病的智能诊疗。同时引入CoT思维链机制,在诊断同时输出诊断过程,增加模型透明度,使其更能有效融入临床日常工作。




责任编辑:赵思宇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对眼睛好的3种食物,一定要多吃!...

【健康关注】烈日炎炎,关注如何挑...

【健康关注】眼睛里出现倒计时?都...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