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免疫系统疾病,让患者的免疫系统从生命之初便“漏洞百出”。他们可能自幼便遭遇常人难以想象的与疾病斗争的艰难困苦。一场普通的感冒、一次轻微的擦伤,都可能演变成危及生命的重症疾病。它就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一个曾长期被忽视、被误诊的“隐秘角落”。
过去,对于PID的认知往往停留于“罕见”“无药可医”。患者及其家庭在反复就医的泥沼中挣扎,苦苦追寻一个明确的诊断。而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与过敏科针对PID建立了全新的精准诊疗体系,从个体化免疫评估到精准治疗,赋予PID患者新生。
从“疑难杂症”到“精准诊断”
破译生命的“出厂设置”
“孩子从1岁起就几乎没离开过医院。感冒、中耳炎、肺炎……抗生素成了家常便饭。”4岁的杭杭从小就是医院的常客,被诊断为“体质差”“反复呼吸道感染”。最后,杭杭在当地医生的推荐下,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免疫科就诊,经过一系列的免疫学评估和基因检测,最终被确诊为“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这是一种原发性抗体缺陷病,由于B细胞发育障碍不能有效生成抗体,导致机体易于发生反复感染。明确诊断后,杭杭定期输注静脉丙种球蛋白,不久就回归学堂,和同龄人一起学习,如今他已经成年步入社会,成为中国PID志愿者的一分子。
PID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缺陷的疾病,目前已明确的PID超过500种。传统的诊断往往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简单的免疫功能检测,但由于很多PID症状不典型,极易被漏诊或误诊,平均确诊延迟可达数年之久。
免疫科在国内率先开展PID基因诊断技术,并先后建立了慢性肉芽肿病(CGD)的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检测方法,以及IL12RB1、IFNGR1等多种PID相关蛋白的流式快速检测及功能检测方法,创建基于临床表型、免疫表型和基因型三者结合的PID的精准诊断体系,年均诊断新PID患者超400余例。
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
靶向治疗重塑免疫防线
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PID的治疗也正告别过去相对粗放的“一刀切”模式,迈入“量体裁衣”的精准治疗新时代。
首先,精准替代,缺什么、补什么。对于最常见的抗体缺陷类PID,可以通过补充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方法实现精准替代。如患者杭杭,通过定期输注丙种球蛋白即可实现正常的生活。团队还可以根据患者感染的频率,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来“私人定制”输注的剂量、频次。
其次,靶向修复,精准打击,实现纠错。更为革命性的进展,来自于针对特定基因缺陷的靶向药物。如“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这是一种因PI3K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导致的PID。免疫科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给予患者PI3K通路下游的靶向药物——西罗莫司,精准地抑制过度激活的信号通路,从而改善患者症状,实现“精准打击”。该研究在国外权威免疫学期刊报道相关经验。
再次,免疫重建,重塑新生。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前实现免疫重建的主要方案,能治疗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多种疾病,带给既往毫无办法的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新希望。如今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进入“精准匹配”时代。通过对供受者进行高分辨HLA配型检测,筛选出最佳供者,极大降低排异风险。同时,移植前的精准清髓方案和移植后的免疫重建监测,都使得治愈成功率显著提升。基因疗法是未来的方向,可以从根本上修复基因缺陷,治愈PID。免疫科团队已开始开展基因治疗临床研究,希望早日实现修复“生命源代码”。
精准诊疗让大众对PID的认识从“雾里看花”走向“洞若观火”。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免疫科团队针对患者免疫系统在哪个环节、哪个基因、出了什么问题建立了一整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精准诊治体系的建立和应用”荣获2021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2024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免疫科团队将继续从“一切为了孩子”出发,不断努力,造福更多PID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