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待一站地铁的时间大约是3-5分钟,等待一辆公交车的时间长则达到15分钟,一分钟听书大概能听240个字,如果我们将在站台上等待的碎花片时间利用起来,一年能阅读多少本书籍?这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东华大学“书声琅琅 站台墨香”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发起的初衷。
“如何减少等车时间的浪费,并将这一碎片时间功效最大化是我们实践团一直思考的问题”。东华大学“书声琅琅 站台墨香”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负责人丁怡婷告诉记者。基于手机的普遍使用和上海全民阅读的推进,实践团选择从阅读角度切入,致力于将等车时间的阅读变成“悦读”,让枯燥的站台充满朗朗读书声。“在站台等车的时候轻轻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走进书香世界,静下来慢慢聆听……”带着对“有声站台”的美好愿景,今天夏天,实践团走访了十余个公交站台,就上海市社会人群阅读习惯和“有声站台”建设展开调研。
上海的酷暑并没有阻挡实践团成员们的决心,他们采访专家为专业问题答疑解惑,他们走进专业音频分享平台取经,为项目执行“寻医问诊”。乘客体验、阅读习惯、书目选择、技术支持、宣传推广、试验运行……“书声琅琅 站台墨香”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计划通过公众号的方式,打造“有声站台”,让乘客们在站台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万卷书。这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意却在这帮大学生的努力下一步步变成现实,据实践团负责人丁怡婷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针对不同群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地铁9号线松江大学城站,有轨电车2号线文汇路站,有轨电车2号线光星路站,松莘b线文汇路龙城路站等四个站台将成为他们首批试验投放的站台,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有温度的阅读体验带给大家,为这座城市增添缕缕书香。
今年夏天,东华大学打造“城市绣花针”实践专项计划,像“书声琅琅 站台墨香”实践团这样的队伍还有很多。大学生们走进街头巷尾,穿梭在城市的小角落,秉持着精细、精准、精心的“绣花精神”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所学落实在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中,关注城市发展的小细节与小问题,用智力实践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