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多少人,都曾经哼唱着这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郑重地将当一名老师写入自己最初的梦想。在川沙中学,就有这样四代师生,他们薪火相传,续写了一段又一段的教育情缘。
首届毕业生一半都读了师范院校
“陈校长,早上好啊。”陈忠新和吴骏德的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如今站在一起的是两位校长,而在1982年他们初次相见时,一个是刚入职的新老师,一个是青涩的高中小伙子。
陈忠新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1982年从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川沙中学任英语教师,和吴骏德所在的班级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那时候我们都特别喜欢陈校长,喜欢上英语课。”尽管也已经成为一名校长,回忆起读书时和陈忠新相处的点滴,吴骏德依然十分动情。
“我1984年参加高考,高考那一天的场景,我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吴骏德校长说,考前陈忠新一直在强调“一定要坐到最后一分钟,仔细检查,不要提前交卷。”“但英语试卷太简单了,比我们平时考得都简单,考场上实在坐不住了,我们好多同学都提前交卷了。”吴骏德说,陈校长看到同学们提前交卷了,急坏了。
“是不是太难了,不会做?”“老师,太简单了,你放心吧,我们实在在考场上熬不下去了,都检查了好几遍了!”同学们一起哈哈大笑。这样的场景在吴骏德的回忆中闪着光,带着青春年少的气息。
果然,同学们的英语成绩考得特别好。“吴骏德他们是我的首届学生,他们有一半都去的师范类学校,其中又有一半成了英语老师。”“我想同学们还是有些受我的影响的。”“吴骏德曾经担任川沙中学副校长,现在是合庆中学的校长了。”陈忠新说这话时,带着骄傲和自豪。
接力棒传给一代又一代
陈忠新守在川沙中学里,站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38年里,他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直到今年正式退休。然而陈忠新校长留下的薪火在代代相传。
吴骏德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政法系政治教育专业,1989年毕业后回母校川沙中学任教。和自己的老师陈忠新成了同事,共同教书育人。
“吴老师!又见到您了,太好了!”龚瑞华有些激动地说。1992年,正在读高一的龚瑞华成为吴骏德的学生。“我带了他们三年,从高一到高三。”吴骏德说。看着自己班上那个小姑娘也考入了上师大,和他一样选择回母校川沙中学当老师,吴骏德心中满是欣慰。“受吴老师影响,我觉得教师这个教书育人的职业特别伟大,所以我也选择成为一名老师。” 龚老师说。
川沙中学,“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如今,龚老师的学生,石小洁从上师大英语师范系毕业后,进入川沙中学南校担任英语教师。在采访现场,已经调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党支部书记的龚瑞华老师和学生石小洁深情相拥。
“龚老师,谢谢你,读书时一直守护着数学成绩并不好的我。”石小洁说,龚瑞华是她的数学老师,让她记忆十分深刻的是,每次批改作业,龚老师打的叉总是特别小,从种种细节中呵护孩子们的自尊心。龚老师还记下了每个学生的生日,生日当天,学生们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收到她写下的特别祝福。” 龚老师的这份用心,我一直记在心里,也会把这份情意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龚瑞华说,一代代的师道传承其实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榜样的力量。“当时我在吴骏德老师的班级上犯了不少错,吴老师从未责骂我,而是不断鼓励我。” 龚瑞华表示,直到自己做了老师,才真正体会到自己老师当年的辛苦和不易,“受吴老师的影响,我也不轻易批评学生,而是用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成长。”
这四代人是师生,是校友,是同事,更有一个共同的称号:人民教师。“走在路上,碰到学生喊一声老师,我就觉得很满足。” 陈忠新说,作为一名老师,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向29.91万位教职工道声“节日快乐”
在上海,共有全市各级普通学校共有教职工数29.9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数21.17万人。专任教师中,普通高校4.46万人,普通中等学校6.76万人,小学5.68万人,幼儿园4.14万人,特殊教育0.13万人。师德好、素质高、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成为上海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坚实保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今天,让我们对老师们真诚地说一声: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