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微博热搜被一条消息高居前列:35岁的中国台湾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时猝死。据《追我吧》剧组官方声明,高以翔死于心源性猝死。
为什么如今心源性猝死的事件日益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年轻人猝死,除了过劳还有其他原因吗?
下午,记者连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文青教授。他表示,心源性猝死其实主要是心肌梗死,发生这种情况的大部分是年轻人。
朱文青教授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年轻人,基本上他们本身都有器质性疾病,譬如曾发生过病毒性心肌炎、有过心律失常的经历。而生活方式则是加剧和诱发疾病的导火索,譬如吸烟喝酒、熬夜、长期过劳等。
一旦出现心源性猝死,难道只能眼巴巴等死?朱文青教授说,在最初发病的5分钟之内,如果能够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就有存活的希望。超过5分钟,病人就会出现脑死亡。
心肺复苏越快越好,这意味着,用于心肺复苏的“救命神器”——心电除颤仪AED越多越好。在美国,AED配置总量已达100万台以上,每10万人配有400多台,然而中国绝大部分地区AED配置相差甚远。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已在公共交通、超市、商场布点AED1100台,但仍然远远不够。上海鼓励社会力量在商场、写字楼等投放AED,但拥有AED的楼宇目前仅为少数。比起发达国家地区的配置比率,上海AED配置总量还是不够。
以上海地铁为例,目前,上海拥有地铁线路17条、车站395座,全路网日均客流超千万。但拥有AED的地铁站全市仅16个。事实上,AED的设置已在开始发挥作用。去年6月,世纪大道地铁站内有一名心跳骤停倒地的急病患者,在现场被使用AED救治,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截至目前,上海市红十字会、市120医疗急救中心等机构已培训AED志愿者约5万人,但相比这个城市总人口,仍然杯水车薪。
朱文青教授呼吁,一次又一次的猝死事件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救命神器”的普及!
如果现场没有AED怎么办?东方医院刘中民院长教我们如何进行人工施救:
第一步: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人来人往的马路、地震火灾发生地、触电倒地的人不适合施救。安全、平摊的路面适合施救。
第二步:判断意识,双膝跪在他身旁,双手拍打他的双肩,并呼叫他,观察他有没有反应。
第三步:呼救。若是没有反应、无应答,说明他已经没有了意识,接下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说明情况,告知地点。同时,询问是否有医生或学过急救的人在场,请他们一起帮忙施救。
第四步:观察呼吸,看他是不是呼吸正常,侧头水平观察他的胸廓起伏,正常呼吸应该有均匀的、可见的胸廓起伏。凑近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第五步:开始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位置在胸部的中央,胸骨上半部,是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要十指相扣,掌心向下、按住胸部,上半身前倾,双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深度成人为5-6厘米,按压速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口对口人工呼吸:家人或亲密朋友发生心脏停搏时,可以进行人工呼吸。不建议对陌生人直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一只手放在前额,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鼻子,正常吸一口气后,用嘴唇封住患者口周,给予1次呼吸(约1秒钟),同时,余光观察胸廓是否起伏。
胸外按压和通气比为30:2,即每完成30次胸外按压,立即给予2次人工呼吸,且两组胸外按压之间间隔小于10秒。
最后一步:停止心肺复苏
当患者恢复自助循环,有心跳、有呼吸时/120到达时/长时间按压,患者依旧没有恢复自助循环(死亡)时。
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记住以下口诀,就可以轻松掌握:
环境安全;叫、叫、看、压;30 比 2
快快学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