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流量”不止张文宏,上海“八音齐奏”打出疫情防控“神助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兴 发布时间:2020-03-02 18:11

摘要: 在此次疫情中,8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为健康科普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战“疫”的四十多天,上海卫生健康系统用三大“法宝”——医疗、疾控和科普,交出了一份疫情“中考”的高分答卷。其中,健康科普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项”,而上海有八位不同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在健康科领域“神助攻”。


从“硬核”喊话到“金句”刷屏,从释疑解惑到增强信心,他们发出权威声音,提出专业建议,消除恐慌“杂音”,倡导理性、澄清谬误,比拼速度、保持“热度”、加强力度,以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筑起抗“疫”防护的坚实盾牌。八位“大咖”,也是上海无数健康科普工作者的缩影。


“铿锵三人行”,稳情绪又提气,打出心灵“组合拳”


从1月20日上海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在公众最需要科学引导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等12位院士挺身而出,率先联名向市民发出倡议: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


“大多数的流行病学专家、病毒学专家、临床学专家都认为疫情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传染病把某一个国家的人打倒,它总是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恢复期。”1月30日,闻玉梅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发出铿锵有力又鼓舞人心的科学之音。


疫情防控,既要增添信心,也不能盲目乐观。连续“闷”了三周的上海,新增确诊病例数接连下降,看上去似乎胜利在望,是否可以暂缓紧绷的神经?


中国-WHO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适时给大家高涨的热情“降降温”:“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放松措施”。三个“千万”的提醒,传递出科学的防控意识,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有信心不等于能大意。病毒尚未“躺平”,拐点尚未到来,理性地对待,不泄气松劲,也是疫情考验的关键所在。


疫情带来的考验远不止这些。随着“闷”的时间越来越久,焦虑与烦躁的情绪相互滋生。如何疏解大众“闷闷不乐”的不良情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主任医师给出实用的生活建议,“该追剧追剧,该追星追星”。适时的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护”。


“医疗双子星”,专业上添底气,注入医学“强心剂”


新冠肺炎“抗疫战”催生了多位科普“流量”担当,其中不乏临床医生。不断上热搜的“硬核”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张文宏便是其中之一。


张文宏被大家所熟知,不仅因为他是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更因为他是一名热衷于健康科普的“铁人”。他秉承“给老百姓讲真话”的信念,经常“牺牲睡眠时间做科普”:在华山医院感染科公众号保持传染病知识的更新,阅读量10万+已是常态,最高的一篇阅读量已达千万级;其主编的 《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电子版一经发布,众多市民便纷纷“打call”。


疫情面前,除了传染病知识的普及,更需要医疗内容的跟进。尤其在上海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救治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便担当起临床医学与科学普及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集中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公卫中心这座“上海堡垒”掀开“神秘的面纱”,2月17日,市公卫中心首次向媒体开放作为上海抗疫战略储备的应急病房大楼,卢洪洲如数家珍,彰显了上海未雨绸缪的长远眼光。


张文宏和卢洪洲,两位医学“大咖”,以科学、严瑾的专业素养,为健康科普增添了医学底气,延展了防疫知识的内涵,这对健康知识的普及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在众声喧哗中,让大家更多地倾听权威声音,掌握准确的防护知识。


“科普达人秀”,细微处接地气,送上健康“定心丸”


常见的家用消毒产品如何区分?为什么家长要“藏好”消毒剂?2月25日,上海在线教育首节试播课《中小学生防疫公开课》开播,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主任医师打响了面向全市142万中小学生的健康科普“第一炮”,让“健康教育进课堂”的梦想照进现实。


早在公开课之前,朱仁义便化身科普届的“消毒卫士”,不仅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及时普及预防性消毒等消毒措施,还针对“全方位无死角喷洒消毒是否有效”等热点话题,提出科学见解,避免“防疫过度”。


“面对新冠疫情,如何做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2月2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作为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的首位常驻医生,完成“科普发言人首秀”,迄今已推出8场不同主题的健康提示,屡有“金句”刷屏:“一米,是爱你的距离”“疫情不散,我们不约”……


已是科普“网红”的崔松,“虽然没有被派到疫情的最前线”,却冲锋在“互联网抗疫”第一阵营:通过公众号“医声相伴崔松说”,至今已发布30余篇防疫健康科普;开设抖音号“崔松主任话健康”,通过短视频及直播等形式,从敏锐的视角,以专业的技术,用亲和的语言,把科学防疫知识娓娓道来。在1个多月内,抖音号收获6万余“粉丝”、32万余次点赞,其中一条呼吁大家在疫情期间戒烟的抖音视频,浏览量迅速突破1100万。


主攻健康科普,同样不得闲的还有“口罩达人”,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主任医师,以《口罩,五戴三不戴》《重复用口罩,三要三不要》等多篇科普文章,从市民最关心的个人防护用品入手,送上解疑释惑的“及时雨”。口罩科普之外,他还作为“公筷公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向全社会呼吁:“聚餐时请使用公筷公勺”,助力阻断病菌传播,引领健康上海新时尚。在十多个小时内,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的倡议书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点赞超过1万次。


健康科普需要“接地气”。尤其疫情当前,怎样以最短时间,让防疫知识科学、通俗、易操作?朱仁义、崔松和吴立明,三位“科普达人”,努力让科普贴近生活,多元多点精准发力,为市民送上“用料”实足的健康“定心丸”。

通讯员:董悦青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健康科普“流量”不止张文宏,上海...

重要资讯!今起一周上海这些医院变...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