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小暑”过后,江南雨带天气愈发闷热潮湿。这段时间,对于心衰病人来说,如何安度是个难题。
心血管病发展到晚期就被称为“心衰”,这是一种几乎不可逆的疾病。这样的病人,由于被损伤的心肌细胞无法通过修复来恢复功能,心脏负担越来越大,心功能每况愈下。而在湿热气候中,由于气压急剧波动,可能引发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加剧心脏负担。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力衰竭中心执行主任张雅君教授说,心衰患者往往会反复住院,产生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据统计,早期慢性心衰患者在出院后3-6个月内再次住院率高达27%-47%。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每况愈下,病人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比例高达40.1%。
蔡女士是一位治疗了多年的心衰患者,对病情的无奈和恐惧让她一度陷入焦虑和抑郁之中,“不敢活动,也不能工作,每天就躺在床上,吃喝都要有人服侍。”特别是到了夏天,稍微动一动就开始气喘胸闷,“感觉每一天都很煎熬。”她这样告诉医生。
既没有特效药,又要面临反反复复的心理情绪问题,那么心衰病人该如何安度眼下的湿热天气呢?张雅君教授建议:走出家门,双心同治。
作为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衰中心患者俱乐部的负责人,张雅君表示,心衰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康复指导和疾病管理相当关键,除了吃药治疗,还需要提升饮食、运动、心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病人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张雅君建议,这样的病人要尽可能走出封闭的自我小世界,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患者活动,接受同伴教育和专业的饮食康复管理来实现身心放松、情绪调整。
为了更好的管理这部分患者,一种名为“双心医学”的新型交叉型学科如今应运而生。张雅君表示,双心医学又称心理心脏病学,它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疗,即在治疗患者心脏器质性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由心内科专家和心理专家共同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实现“双心”同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