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是21世纪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100万名心衰患者,70岁以上的老人中,每十人就有一名心衰患者。研究表明,慢性心衰确诊后,5年死亡率高达50%。心衰是我国目前五大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
11月26日是第七个“全国心力衰竭日”。为提高我国心力衰竭诊疗的规范化水平,推动全国心力衰竭专科进一步发展,2021年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研讨会在沪举办。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孙宝贵教授介绍,近年来,随着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应用、各种植入心脏的器械干预,以及介入治疗的不断涌现,心力衰竭的防治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尤其是我国自2017年创建心衰中心以来,在心脏病和其它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心衰的规范化、精准化诊疗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更多的心衰患者得到了最恰当的治疗,最大限度降低了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孙教授强调,虽然我国针对心力衰竭的诊治和管理,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与突破,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临床漏诊、误诊率比较高,临床实际与指南要求差距较大,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和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差异,心脏康复和长期随访实施困难,缺乏可供指南参考的高质量临床实验和数据……这些都是当前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需对其从预防到治疗进行全面防控。不仅仅只局限于药物、器械、手术治疗,还应强调对患者长期的多学科及综合管理,涉及院前、院中及出院后多个环节,包括优化心衰治疗、合并症的诊治、健康教育、精神心理支持、运动康复、社会支持、医院与社区心衰管理的“无缝”对接、临终关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