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第二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举办,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发布《2020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
前7个月用眼时长超标2倍
日均户外活动仅半小时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也就是说,我国儿童青少年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同时,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中国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云端”教学的开展,给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据教育部对9省份14532人的最新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视率增加了8.2%,高中生近视率增加了3.8%。
鉴于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2020年1-7月份,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通过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产品“云夹”,收集了8759名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共计近6900万条疫情期间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数据,并对这些海量的用眼行为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
《报告》数据显示:在用眼时长方面,青少年平均每天用眼时长在4小时以上,超过推荐值(<2小时)2倍有余。
从地域上看,华东区域青少年平均用眼时长最长,高达277.9分钟,超过4个半小时。
保持每天2小时、每周14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这主要因为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另外,高强度光照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增加,模糊减少,也能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
但据《报告》,1-7月,青少年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仅为32.3分钟,尚未达到推荐值的1/3。《报告》特别指出,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光合作用”,坚持户外活动必不可少。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更需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户外活动。
网课时长直接影响视力
近视谣言亟待破除
据教育部调研,每天上网课总时长一个小时以内的,近视检出率是45.8%,超过4小时的则提升至76.7%,网课时长对孩子视力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也成为加剧近半年学生近视率增长的一大主因。
整个社会对近视防控仍存在诸多误区,近视矫正市场亟待整顿。“近视是能够治愈的”,“戴眼镜会导致眼睛变形”,“散瞳对孩子眼睛不好”,“戴上眼镜会让度数越来越深”,“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可以治愈近视”等都是传播度较高的谣言。
又如,中消协早就提醒“防蓝光≠防近视”,但是认为“防蓝光眼镜可以防止近视”的看法占据了所有“防蓝光眼镜”相关信息近60%的比例。
近视防控呼唤各方参与
尽早开展用眼行为监测
此次《报告》的大数据采集,使用了“黑科技”设备“云夹”,对佩戴者的用眼距离、用眼时长、用眼角度、环境光照和户外日照时长5个维度进行精准监测,对近视相关行为监测准确性高达97%。
“近视防控已成举国关注的话题,仍然任重道远。决不能人云亦云,放任谣言肆意发展。”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指出,近视防控需要政府、医院、学校、家庭、学生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工作的综合防控体系。
目前,爱尔眼科已搭建起“预防-检查-控制”三位一体的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包括健康教育、用眼行为监测等预防干预手段;远视储备检查、屈光系统发育和双眼视功能检查等检查技术;以及控制视网膜周边离焦技术、改善双眼视功能异常技术和后巩膜加固术等控制方案这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