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重要指示,11月26日,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布国内首个完整的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方案。
据悉,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轨交15号线闵行段作为首个试点项目,目前已经接受了6个因素、38个指标的评估,针对可能对工程周边居民和乘客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健康影响,上海疾控相关部门已经作出了评估结果。
对重大工程项目开展279个指标评估,包括致癌因素
自1999年世卫组织倡议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上海此前主要聚焦传染病或职业病防控的影响评估,而这一次则是发布了国内首个完整的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方案。
什么是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就是在城市重大民生政策、建设规划和重大公共建设工程项目中,开展对公众健康影响的全面评估。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用事业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城市建设、交通、住宅和产业等建设规划,以及新改扩建机场、码头、车站、轨道交通等公共建设工程项目。
习总书记在前不久参加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上海此次推出的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正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抓手。
上海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控制所所长苏瑾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上海已经建立了配套的评估指南和指标列表。据介绍,指标列表针对市民主要健康问题,包括环境、社会与文化、经济与产业、生活方式、人群整体健康水平、死亡和肿瘤、慢性病和精神健康、职业病和地方病、其他伤害或疾病、生殖健康、妇女儿童健康等11大类,共涵盖279个代表性指标。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表示,借鉴国外健康影响评估的成功经验,上海卫生健康部门建议,在评估中应全过程引入公众参与,以报告公示的形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兰表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空间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例如职住平衡会影响通勤时间,开发强度影响日照和通风,绿地布局影响锻炼的可能性。“这些空间安排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市民的身心健康。”她说。
轨交15线接受了哪些评估——
苏瑾介绍,为了验证《评估指南》和《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项目组选取轨道交通15号线闵行区段进行了试行评估。
试行评估以卫生学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依据《评估指南》提出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参考《指标体系》,结合轨道交通特点,选定室外大气质量、公共服务可及性等6个健康影响因素和38个代表性指标,从环境、社会与文化、经济与产业、生活方式等多维度系统分析评估15号线闵行区段的建设对周围居民、乘客及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及影响程度,包括正面健康影响和负面健康影响。
试行评估发现,15号线以电力驱动,能替代部分公交、私车等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很大程度改善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同时,15号线也很大程度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出行能力,提高了公共服务可达性,也增加了步行等锻炼活动。从这两方面看,15号线的建设,在较大程度上给周边居民带来了正面健康影响。
但评估中也发现,轨道交通在建设和运行期间会产生噪声、振动、空气污染等负面健康影响。
为了最大程度加强正面影响、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评估提出了加强“接驳手段、改善步行环境、鼓励轨道出行以及科学规划车站建筑布局、改善通风系统等设计、强化减振措施”等措施建议。
综合评估结论:轨道交通15号线闵行区段建设带来更多的正面健康影响,建议建设方落实评估措施建议,最大化实现正面健康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据介绍,15号线建设方非常认同评估建议,他们尽最大努力修正方案、落实措施。如调整了冷却塔与新风井的位置与间距,以保障新风清洁无污染,从而保障站厅站台以及列车的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