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随着“创新杨浦号”矩形顶管机机头抵达西线接收井,标志着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矩形顶管工程东西线全线贯通,为下立交全面完工和实现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杨浦区投资建设,隧道股份上海路桥负责施工的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位于杨浦区淞沪路与闸殷路交叉口,南起政学路,北至闸殷路民府路,采用“Y”型双层结构,考虑到该路段交通流量较大,“Y”型结构将从空间上分离“到发”和“过境”两类交通,能有效降低交通干扰。其中沿淞沪路-闸殷路方向布置下立交主线,全长约860米,沿淞沪路北-淞沪路南方向布置下立交匝道,全长约770米。地下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形式,地下立交设计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
挑战“高难度” 穿越多层管线
“淞沪路、三门路、闸殷路五岔路口,人员嘈杂,车流云集,交组冗繁。工程周边环境复杂,对施工细节和技术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施工条件极为苛刻,隧道主体结构沿淞沪路走向与轨交10号线运营线路约有1公里是平行的,其中南段区域距10号线最小仅为一米五,施工难度可想而知!”隧道股份上海路桥项目总工陈冠良说。
据介绍,在本次顶管顶进过程中,需要侧穿正在运营中的地铁10号线区间隧道,并下穿合流污水箱涵,该箱涵建成已有26年,设计使用年限仅为15年,目前无法判断是否具有抗变形能力,顶管施工对周边扰动,极有可能发生渗漏、破裂、错位,不仅会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将造成环境污染。这一工程风险高、难度大,在上海目前同类型工程项目中,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杨浦区建管委牵头,隧道股份召集成立了由地质、施工、设计、监测等组成的专家“智囊团”,负责施工方案评审和施工过程技术指导,确保施工方案能适应于复杂地质特点。
同时,施工现场还配备了“千里眼”—探索者监控中心,实时呈现施工现场情况,监控人员24小时轮换。监控中心就像整个施工现场的CPU,对施工过程进行360度无死角监控,及时有效传达各级指令,确保顶管施工高质量推进。
运用“高科技” 精准安装顶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难题面前,科技助力。针对当地特殊地质和周边复杂的环境状况,建设方为工程量身打造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矩形顶管机——“创新杨浦号”。
据了解,“创新杨浦号”顶管机由一个圆形大刀盘加上4个偏心刀盘组成,在掘进过程中开挖出一个尺寸为9.83m×6.33m的类矩形空间,以供留守在始发井的主顶装置将一节节9.8m×6.3m,重达68吨的管节依次顶入,形成隧道。
正如名字所说的一样,“创新杨浦号”矩形顶管机上也集结了诸多硬核科技,运用了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科技手段,采用了全新的自动化注浆系统、自主研发了顶管通道的止退系统,对管节、车架等进行了针对性改进。
在建设、施工方的共同努力下,借助“创新杨浦号”的精准施工,最终本次顶管对合流污水箱涵影响极小,累计变化值精确控制在±2mm范围内,远低于专家提出的±10mm控制指标,在全国同类工程中表现也极为优秀。
致力“高品质” 建好惠民工程
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及出行的影响,地面道路施工中始终采取“占一还一”措施——向淞沪路闸殷路附近的一块空地“借道”做一条临时通行的新车道,以确保正常通行。但即使如此,也不可避免的对周边居民出行有一些影响,为此市交警、区交警、城管、32505部队等各级各类部门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周边人民群众给与了高度的理解和包容,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作为杨浦区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对外交通联系的快速通道,城市副中心内部交通的立体枢纽,对引导新江湾地区中心合理有序的开发,发挥五角场商业中心核心商圈效应,以及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改善现状交通条件,更好地服务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都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