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血管病?葛均波院士团队:要关注抗癌治疗引发的心脏毒性!

来源:劳动观察 发布时间:2020-12-14 17:53

摘要: 如今,很多肿瘤患者能够长期存活,癌症逐渐变成了一种“慢性病”,但要提高生存质量,不可忽视对心脏毒性的关注。

“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12月14日,葛均波院士团队做客“科技会客厅”,就肿瘤心脏病临床实践中的创新成果研发与落地、新媒体平台工具的辅助应用进行分享。


当日,葛院士团队还发不了“乳腺癌心脏毒性在线评估小程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脏毒性在线评估小程序”,并举行“sST2评价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性心肌炎的预后模型及其应用”专利转化签约仪式。


乳腺癌患者总是心脏“咚咚”跳!


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初步测定癌症患者的心脏危险性。这是此次新发布的两个小程序的功能。


半年前,52岁的王阿姨体检发现乳腺癌,在外院做了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开始化疗。近期,王阿姨偶尔会感觉心“咚咚”跳,肿瘤科医生在复查时听说这一情况,给她安排了抽血、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


心电图提示王阿姨存在偶发室性早搏,但其他检测结果都没有明显异常。王阿姨非常紧张,担心化疗药物是否影响心脏、是否还能继续治疗?医生当场使用“乳腺癌心脏毒性在线评估”小程序,测定她的风险等级为A级,属于低危人群,可以继续用药。


随着乳腺癌早期检出率的提高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乳腺癌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生存期延长,癌症幸存者的长期心脏并发症风险增多。对于中老年妇女来说,心血管疾病造成了更大的死亡威胁,而不是乳腺癌本身。一项美国的大样本临床随访研究对乳腺癌患者最后的死亡原因分析显示,这些病人最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甚至多于死于肿瘤本身!


“目前,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心脏不适,主要寻求心内科会诊,就医流程不便。而且,现行医学专科划分的局限性,导致肿瘤科对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风险的认识相对不足,容易忽略早期临床表现,进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当前亟需简明扼要的风险评估方法,协助非心脏科医生进行早期甄别。”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程蕾蕾主任医师介绍道。


抗癌药也可能带来心肌炎


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中国高发疾病之一,肿瘤患者承受着沉重的疾病负担。在中国,每10分钟就有55人死于癌症;全球一半的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病例来自中国。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简而言之就是借助自身免疫细胞来杀灭肿瘤,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标。这是第一次在“治愈”层面上让癌症病人看到了曙光。


但其在为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的同时,各器官的免疫毒性成为临床中不可避免的新问题。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致死率最高,成为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死亡率高达39.7%~67%。专家预计未来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此次同步上线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脏毒性在线评估小程序”,提供了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脏毒性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非心血管内科医生评估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在早期快速地识别高危人群,尽早转至心血管内科寻求专业治疗建议,有助于减少心血管毒性事件的发生,降低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


得了肿瘤为啥死于心脏病?


在老百姓的印象里,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两种毫不相关的病变。但实际上,它们“狼狈为奸”,很多人因为心脏原因而对肿瘤束手无策,甚至只能眼睁睁地任由病变肆虐。


这是因为,随着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既往视为洪水猛兽的癌症,也逐渐变成一种能够长期存活的“慢性病”。


譬如,中国肿瘤登记材料显示,我国城市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80%,上海地区的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2%。


然而,是药三分毒,治疗肿瘤的药物和射线,难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心肌细胞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绝大部分细胞不太一样,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


举个例子,我们的皮肤细胞,坏死了之后能够再生,重新长出新的细胞。但是,心肌细胞却不行,基本不具备再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体心脏的细胞几乎是恒定的,心肌细胞坏死之后只能形成疤痕,而疤痕就丧失了收缩和舒张的能力。各种肿瘤治疗药物和放疗的射线造成的心血管毒性,特别需要关注。



通讯员:钟萱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病!院士:某...

上海又有医生火出圈!中山医院女主...

健康| 告别“金属心”,冠脉植入...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