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无烟祭扫已成常态!70岁阿婆:烧纸钱是老习惯,不烧我们也都支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1-03-31 17:04

摘要: 只见鲜花、不见锡箔,上海无烟祭扫成常态。

近日,“某地要求清明祭扫无纸可烧”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民热议。记者调查发现,其实在上海,无烟祭扫早已成为常态,在清明冬至等扫墓高峰期,沪上各大公墓内基本只见鲜花、不见锡箔。


现场:鲜花黄丝带取代了锡箔


上周末,记者实地探访上海福寿园发现,来来往往的祭扫市民已经很多,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手捧鲜花,没有拿着锡箔或是冥币冥纸的。



过去,很多家庭祭扫时会租一个香灰桶,将锡箔、纸钱等用品放在桶内,在墓前焚烧。而如今的墓园内,除了祭拜用的清香,以往那种呛鼻的烟味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


上海福寿园在全市首个试点“无烟墓园”。自2015年清明起,福寿园在园区内取消锡箔、黄纸等副营产品的销售,增设电子蜡烛、墓碑擦拭布、黄丝带、心愿卡等产品提供给客户。


“2016年清明开始,我们宣传‘无烟清明’这个概念。”福寿园上海区域总经理赵小虎表示,当时还推出了上海首个“无烟墓区”文星园节地生态葬区,凡选择该园区的市民需签署一份“绿色承诺”,祭扫中不燃放爆竹、不烧锡箔和纸钱。


自2018年5月1日起,福寿园在园区全面禁止燃烧锡箔、冥币、纸钱、纸扎等迷信用品。截至目前,推行效果很好,园内已实现“无烟”祭扫。


园方告诉记者,预先告知“无烟承诺”比现场劝阻更有效,几乎所有的祭扫市民都表示了理解。


70多岁的陈阿婆当天和女儿胡女士一起来福寿园扫墓,只见她们捧着两束鲜花,手里的大袋子装满了青团、水果等贡品。


胡女士说:“这里不让烧锡箔已经有两年了,有这个规定么,我们都很支持的。有些人家烧锡箔烧得量太大,风一吹就掉出桶外,这里环境那么好,绿植又多,这样烧其实蛮危险的。”


而作为老一辈的陈阿婆也向记者坦言,扫墓烧锡箔是十几年来形成的习惯。“有规定我们肯定遵守的,不过要是能烧锡箔我也是支持的。”


新风尚:讣告、守灵也能“云上”开展


去年的一场疫情改变了人们很多习惯,特别是在祭扫方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云祭扫”平台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这一看似迫于疫情的无奈之举,如今是否会成为人们文明祭扫的新选择?


记者了解到,2020年清明期间,福寿园在全国三十余座城市适时推出“福寿云”云祭扫服务,让亲人的思念在特别的日子不空白,隔疫不隔爱,平台浏览总量超过90万。



而作为福寿园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者,今年清明,“福寿云”平台进一步推出“云讣告”、“云守灵”系列殡仪服务,目前平台已研发推出11项线上化产品与服务,覆盖全国38个城市,累计服务逾百万用户。


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的经营性公墓之一,松鹤墓园也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升级现有的“云祭扫”平台,让更多有需求的人“解锁”远程祭扫的更多可能。


据悉,在代客祭扫方面,松鹤墓园今年推出6种套餐,价格从最基础的35元起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过去我们一直注重传统祭扫服务,如今也开始留意到更多新需求,希望能不断改进完善帮助到更多人。”松鹤墓园工作人员徐卫青说。


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助理赵小虎表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版块已经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殡葬本身就是基于情感和文化的生命服务行业,可以通过科技载体让服务更好的呈现,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传递,让这个行业更高效也更有温度。


云祭扫,福寿园供图


“云祭扫”等方式的诞生和兴起,不只是疫情防控下的“无奈选择”,更是缅怀先人的一种全新的祭祀风尚。从“无烟墓园”到“云祭扫”,上海在倡导祭祀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始终走在了前列。


摄 影:王嘉露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疫情下的特殊清明:代客祭扫订单大...

四季更迭、云上公祭,2022年“...

上海无烟祭扫已成常态!70岁阿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