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中国实施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后这一全新手术方式经历了从被怀疑到被接受,如今成为多数患者首选的术式。中国腔镜外科由此走过30年。
7月31日,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主办,瑞金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正是“致敬中国腔镜外科三十年”。
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中华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常委、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组长、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感叹,“回眸三十年,终点也是起点。”他说,医学技术已经进入智能化、数字化时代,微创外科的发展也需要技术和器械的深层次创新。
据介绍,日前,瑞金医院微创外科与上海理工大学开始合作研发持镜机械臂,利用“裸眼3D”原理,通过眼部追踪技术,机械臂就会根据主刀医生视线,将镜头精准锁定肿瘤区域,并保持稳定图像,真正成为外科医生的左膀右臂。“进口的机器人手术的机械臂非常昂贵,我们希望能研发出更高性价比、更便宜的国产机械臂。”郑民华说,如今中国人的医工结合、科研成果转化已经走出过去仿制阶段,开始独立研制更适合中国病人和医生的产品。
更让人惊艳的一项研发也在酝酿中。他透露,正在考虑未来将人脸识别技术嫁接到腔镜手术中,实现对肿瘤细胞“良莠”的自动识别,以取代医生用人眼来分辨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中国腔镜手术30年】
1987年,腹腔镜手术问世不久,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引进一套全新腹腔镜手术器械,同时选拔一批医生尝试探索,当时还只是瑞金医院住院医生的郑民华被选中:“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中国人,有一双拿筷子的手。”郑民华就此成为第一个掌握腹腔镜技术的中国人:1988年在法国成功完成自己的第一例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
1991年,云南曲靖医院的外科医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同年,郑民华回到上海瑞金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自此,微创外科开始生根发芽。
当时很多同行无法接受微创技术,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腹腔镜就是回家有大门不走,偏要爬窗户。
面对质疑和压力,以郑民华为代表的第一批微创外科开拓者,却看到了腹腔镜技术对于病人的好处:生理结构破坏小,术后恢复快。他们深信这是一项造福患者的好技术,所以义无反顾地走上推广之路。
图:上世纪90年代的腔镜手术,满满的年代感
郑民华除了在瑞金医院院内向妇产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多个科室普及腹腔镜技术,使得瑞金各个手术科室都在中国率先开展各相关学科的腹腔镜手术,他还带领同道“一路向西”——从西部地区开始“拓荒”,当地的医院非常欢迎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生,郑民华团队把腹腔镜技术的“种子”一颗一颗种在偏远地区,然后一个一个城市地宣讲、手术演示,让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逐步了解、逐步接受并学习。
20年前郑民华在嘉峪关做腹腔镜手术演示,当时正逢全国首届微创外科新技术与新手术演示研讨会,这个盛会标志着从此中国腔镜微创技术进入发展快通道。
图:本世纪初飞速发展中的微创手术
2001年,瑞金医院微创外科建设成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郑民华牵头制定我国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并且为国内外40多家医院指导手术并培训医师,从这里走出的外科医生们,又好像蒲公英一样,把微创技术播撒到更广阔的地区。通过培训基地和培训体系初步建立,腹腔镜技术也获得了规范、广泛的推广。
2004年,郑民华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种手术一直被视为普外科领域最高难度的手术之一。腹腔镜技术终于从只能单纯胆囊切除,发展到可以试试普外科公认最难的手术。
此后,单孔、NOTES(经自然腔道)、机器人手术……每一次设备技术的迭代、更新都带来手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医学界从难以接受“微创技术”,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首选术式;从怀疑微创下恶性肿瘤手术根治的效果,到如今外科手术的“微创比例”成为衡量中国外科学先进性的客观指标。
微创外科有了“中国标准”的同时,国际学术会议的舞台,也频繁出现中国专家的身影。2009年,郑民华当选为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会主席,第一次在中国成功主办亚太年会。
近十年,微创外科发展正在从“技术为王”向“以人为本”转变、进步。
2016年,第15届世界内镜外科大会——这个世界微创外科届的奥林匹克盛会首次来到我国。“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头图:如今的微创手术,医生戴“墨镜”开刀,科技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