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全国多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这些天上海各疫苗接种点也更加忙碌,第一针的接种量明显增加。8月4日,劳动报记者探访静安体育中心疫苗接种点发现,来“种苗”的人流量从上周末起开始增加,特别是接种首针的市民近七成。
疫苗接种点内
她们忙的脚底生风
下午13:30 ,记者在静安体育中心疫苗接种点入口处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一一验证接种者的随申码和行程码,测量体温后(低于37.3摄氏度)方可进入。进入场馆后,预检台工作人员会再次核对“两码”信息,并询问身体状况后,方可进入疫苗接种室。
在一个个单独的“小包间”内,来自静安区北站医院呼吸、神经内科副护士长吴琳荔正在引导下午来打疫苗的人有序进入接种室。
“是接种北生疫苗吗?出示一下接种卡。”确认接种卡上信息后,吴琳荔领着男子进入05号疫苗接种室,并细心地叮嘱他右臂接种第二针。还没等她喘口气,又马上去引导下一位接种者进入接种室。此时的吴琳荔,仿佛脚底生风,一刻不停。
作为静体中心接种组小组长,吴琳荔管理着一组十余人的接种小队。他们均是来自静安区北站医院的护士,从3月疫苗接种点开门以来,已经驻守岗位近半年。北站医院接种小分队累计已完成了5万多人次的接种任务,实现了接种服务“零差错”、“零投诉”。
下午开种疫苗不到半小时,小垃圾桶里已经有小半桶丢弃的湿手套。“打好一针就需要换一副手套,要不然手套湿透了没法操作。”护士刘佳丽正在摘下被汗水打湿的一次性手套,记者看到,她的双手显得异常白。“都是被手套捂出来的。”她告诉记者。
七成接种者为首针
“种苗者”:打了针才安心
年轻白领尹鑫鑫在汶水路附近的一家企业工作。下午两点,她请了事假赶来接种疫苗。测温、出示两码、预检台填写信息、进入接种室、接种疫苗……完成一系列流程后,尹鑫鑫脸上表情放松了下来。
这是尹鑫鑫首次接种新冠疫苗。“工作太忙,一直抽不开身。之前公司组织员工集体接种,可惜错过了。”她告诉记者,因为担心近期国内的疫情,所以决定将接种疫苗提上行程安排,“听钟南山(院士)一直呼吁我们尽快接种疫苗,这也是响应国家政策。”
“自从国内出现这一波疫情后,从上周六起,接种量开始增加,尤其是接种首针疫苗的人数明显增多。”静安体育中心疫苗接种点接种组大组长傅奕告诉记者,近期平均每天接种量达到1100人次,上周六更是达到1200人次。
“七成接种者是来打第一针的。”傅奕表示,“现在市民对疫情比较关注,一些还未接种疫苗或者补种第二针的市民,开始抓紧时间种苗。”
傅奕透露,目前静体中心接种点提供北生以及科兴两种疫苗。“现在疫苗充足,能够满足市民的接种需求。”
成为“网红”接种点后
防疫工作“加码加量”
“在微博、小红书上,静体中心已经成了网红接种点。”静安区卫健委公卫科副科长、静安体育中心集中接种点负责人夏芬坦言,近期压力不小。“静体中心离上海火车站很近,乘坐高铁到站后,只需乘坐3站地铁就能到,所以还有些上海周边人员会来我们点位接种。在周末时间,接种量剧增的情况更加突出。”
疫苗接种量明显增加,防疫措施必然需要升级。
“接种者进入接种点前,需要出示随申码、行程码,工作人员会一对一当场核对。通过测温后,预检点护士还会再验证一遍。”这里的防疫措施不但“加码”,更是“加量”。
夏芬告诉记者,如果发现体温异常者,则由专人陪同走专门通道进行体温复核。而一些行程码显示正常、但途径中高风险区域的人员,现场工作人员也会记录下他们的个人信息以及联系方式,以防突发情况可以及时联系。
“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会引导接种者入场前消毒洗手,同时时刻盯牢正确佩戴口罩。如果口罩没摈牢,我们会提醒他们,直到戴好后方能进入。”
夏芬表示,疫苗接种点已经做好了应对大流量的准备。“现在我们疫苗接种主要集中在A馆,这里有64间疫苗接种室,而在另一侧的B馆,我们还设有54个接种点位,能够满足市民的接种需求。”静体中心疫苗接种点作为静安区集中疫苗接种点,高峰时曾日均接种12000人次,可谓“身经百战”。
“现在我们正在准备未成年疫苗接种的工作,目前疫苗已经全部到位。”夏芬表示,接下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