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年,上海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各种“神器”助力节约用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1-08-19 12:22

摘要: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位市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全社会参与节水新风尚。

8月19日,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上海积极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经过20余年持续努力,节水型社会(城市)建设成效著显。


上海为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之一


上海最早打造节水型城市的步伐始于1999年,当时,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意见》并建立市级创建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2002年5月,国家授予上海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称号。至此,上海成为了全国首批十个节水型城市之一。


同时,上海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自2006年起,先后完成了浦东新区、青浦区、金山区三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并稳步推进闵行区、嘉定区、奉贤区、松江区、宝山区、崇明区六个市级试点建设。



2017年,上海积极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历时四年,青浦区、闵行区、奉贤区、金山区、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松江区和崇明区九区均已顺利通过国家水利部复核,上海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率为100%。


在此期间,全市还积极开展节水型社区(小区)、节水型学校(校区)、节水型工业园区、节水型企业及节水型机关(单位)创建工作。


雨水收集桶成小区节水“神器”


长宁的虹旭二小区是2020年度的节水型示范小区。小区由居民区书记、居委会主任牵头,组建了由楼组长、党员、居民志愿者组成的节水志愿者自治团队。居民区还在2020年2月制定了《虹旭居民区节水规章制度》,希望居民通过“自查”的方式,解决家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小区内,随处可见的“节约用水”标识牌、黑板报也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广大居民“节约用水,从你我做起”。



值得一提的是,小区的“生境花园”里有一个容量275升的雨水收集桶。该雨水收集桶将廊亭雨水立管中的雨水拦截收集,“再利用”收集到的雨水灌溉“生境花园”内居民们所种植的果蔬。通过这样的方式,每月节约公共区域用水量约15立方米。居委会还把这种节水方式推广到小区内的蔬香果园以及微园等其他地方。除了雨水收集桶,虹旭居民区内的所有花园、广场均铺设了“海绵地”,通过吸收雨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方式,实现对自然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让“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小区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20余年,上海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

新规即将“满月”,上海洗车店铺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