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提出,伴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以及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的提升,上海将建设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其中今年将率先建成30家。
摔一跤、开一刀、中一次风,当老年人遭遇“晚晴之伤”,除了住院看病,他们面临的更现实困境是:能否恢复到过去那种挥洒自如的生活状态。由于康复医疗资源的紧缺,很多老人在疾病治愈出院后却余生不能离床。但现在,这个困境开始出现了转机。
上海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市第一家开设社区康复中心的医疗机构。这里承担了社区老人康复的“最后一公里”功能。8月19日,劳动报记者探访了这家社区康复的“样板房”。
每天来做康复,就像去健身房一样
69岁的孙阿婆去年8月底突发脑梗,经华山医院和瑞金康复医院治疗后病情有了好转,但仍存在右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平衡功能障碍,她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很多限制。今年2月开始,她来到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康复中心”,开始了专业的康复训练。
“我在这里做了将近半年的康复治疗,刚开始每天需要家属陪过来,现在可以自己独立来回,一开始是撑拐杖走,现在可以脱拐走路半个多小时。”孙阿婆说,她的右侧肢体功能真的好转了很多。
“每天大概有近20来个居民是定时来做康复的,他们讲就像每天去健身房一样的感觉,早上来做一遍治疗,下午回家做家务,有人还把这里当成了社交场所。”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告诉记者,康复科的日门诊量大约在50-70人,考虑到康复治疗时间较长,这个门诊量是非常可观的。
这个数据也凸显了如今社区老人对于康复服务的渴求。例如在打浦桥社区,老年人口接近28000人,脑卒中、骨折、慢性病等老年病人非常多,这其中有很大的康复需求。
“以前老人中风后,急性发作期在三甲医院治疗,然后到瑞金康复医院去康复治疗,出院后就回家。”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主任冯媛媛告诉记者,中风给很多老人带来的真正挑战,是从回家以后开始的。短期康复只能解决基本的生存,他们的运动和生活功能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回家后只能长期卧床,时间越久并发症越多,譬如肌肉萎缩、呼吸道感染、褥疮等,生活质量非常差。
这些老人亟需的正是康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冯媛媛说,一个社区有一家设施完备的专业康复中心,真的可以改变很多老年人的后半生命运。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社工、康复护士的协同治疗管理下,可以帮助老年人从身体到心理逐渐恢复到更好的状态。
智能康复,一边训练一边打游戏
“每天就像去健身房一样”,为什么居民会这样评价这里的康复治疗?
当记者走进打浦桥的“社区康复中心”,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梗”——这里明亮宽敞充满现代感,摆满了各种智能机器人康复设备,它的形象确实和印象中的医院不太一样。
上图是下肢机器人,适用于中枢神经损伤或骨科疾病导致的歩态异常或步行能力减退的患者。它可以帮助不会走路的患者进行被动行走训练,通过机器腿带动患者在跑台上完成大量重复的生理歩态训练,最终达到脑功能重塑的效果,恢复患者步行能力。
上面这个智能跑台,通过大屏幕、投影模拟日常生活情景,比如买菜、赶公交车等,让更多老年患者获得可应对不同环境变化和干扰的防摔倒步行能力,以便更好地回归生活。
还有上图这个机械臂,可以一边训练一边打游戏,病人训练过程不会觉得枯燥,这些游戏具有引导动作的功能。
图:这些玩具用来训练患者精细化动作功能的恢复
“我们这里总计有20多个治疗项目,其中的康复机器人是全市社区中独家的。”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蔡黄婕书记告诉记者,像机械臂、下肢机器人、冲击波等,都是智能康复设备。这些AI设备可以通过感知肌力来对患者情况实施智能化评估,并且出具机器人的治疗方案,医生会最终参考这份方案,来确定患者的最终治疗方案。
有意思的是,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来自中亚国家的“小哥哥”来做冲击波治疗。他告诉记者,他叫KARIM KUVATOV,是来上海留学的,因为运动过度得了“网球肘”,第一次治疗后就感觉疼痛明显减轻。
图:中亚小哥哥来做冲击波
家门口做康复,“最后一百米”问题也想到了
在解决老人康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上海也正在着手打造康复训练的“最后一百米”网络。
金迎告诉记者,打浦桥社区居民除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还可以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去做治疗。“我们打造的是四级康复网络,从三甲医院、瑞金康复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心治疗两三个月后,只要能通过评估,病人就可以到家附近的卫生站点去继续治疗。”
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这里还提供上门康复服务,由康复治疗师带着便携式康复仪器上门,目前每个月每个站点都有几例高龄骨折病人需要上门服务。
在社区做康复,费用贵吗?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项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社区康复收费非常低廉,做一次的治疗费仅几十元不到百元,而且还纳入了医保报销范畴。这也难怪有的居民会把这里当成“健身房”了。
你家社区有这样的康复治疗中心吗?目前上海正在全力推进这一项目的落地,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