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小学生即将迎来“双减”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新学期,校园生活将有哪些新变化?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包括,教师“弹性上下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双减”任务等。
义务教育学校要大幅压减考试次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
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考试结果在各类家长群传播。初中各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初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
据介绍,大幅压减考试次数的要求先在中央和各省(区、市)确定的“双减”试点地区开展,积极进行探索试验,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措施。
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排座位
教育部明确,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问题,教育部明确,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教育部此前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要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并以适当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不得按考试结果给学生调整分班、排座位、“贴标签”。
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推进课后服务是支撑实现“双减”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有效缓解了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今年6月,教育部发出了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暑假期间各地对课后服务做了精心准备,新学期要实现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
吕玉刚介绍,学校课后服务要体现办学特色,充分挖掘教师潜力,既要为学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辅导、指导完成作业,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努力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要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宣传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自愿选择回归校园参加课后服务。
要关心爱护教师,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课后服务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各地各校要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已建立了课后服务直报系统,将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
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
发布会上,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一级巡视员胡延品就“双减”和“五项管理”督导情况进行了介绍。
睡眠时间方面,问卷显示,38%的中小学生就寝时间晚于规定要求,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读物管理上,一些学校图书、报刊杂志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生均配备标准。少数学校存在教师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指定读物问题。
作业负担方面,问卷显示,22%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反映有书面家庭作业,17%的中小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超标。部分学校仍有教师用手机布置作业情况。部分教师未履行作业全批全改职责,老师部分批改、学生互批互改、学生自批自改、家长批改作业情况仍存在。
体质管理方面,问卷显示,38%的学校未落实“每学期视力筛查不少于2次”要求,22%的中小学生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时数不达标。体育课时被挤占问题突出,初三、高三年级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