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业主改进家具设计,为居民合理划分公共卫生部分……一件件份外事,让硬碰硬的拆违拆出人情味,拆出一团和气。截至10月底,静安寺街道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完成拆违计划143.18%。
拆违难,难就难在会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要拆除这些为他们带来不少利益的违法建筑,当事人自然不会配合,更别说主动拆除了。
然而,在今年很多的拆违工作中,静安寺街道却做到了让违建的当事人从开始的“不想拆,不让拆”,变为“愿意拆,主动拆”,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
拆违一直是城市治理的一块硬骨头,但工作方法一味地用铁腕、硬碰硬,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激化矛盾。主动承揽份外之事,拆违不忘帮助解围,是静安寺街道的工作秘笈。
堵疏结合,城管队员化身设计师
今年10月下旬,中队收到了来自愚园路361弄108号2楼居民的投诉,反映楼下住户在家内搭建阁楼,疑似违章搭建。
中队在接到投诉后,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察看备案资料,确定为“形成屋内构筑物、做成空间错层”的违章搭建。
与许多拆违都会经历的“拉锯战”一样,面对执法队员,起初居民拒不配合。
在街道司法所和区城管局法制科的帮助下,队员胡嘉乐向业主发送了一条短信。在这条长达260字的短信中,将违章搭建情况及拒不配合的后果,依法、清晰、严肃、精准地告知了居民。
与此同时,胡嘉乐在沟通中了解到,1楼住户之所以违章搭建,是因为家中81岁的老母亲髋关节动过手术,一次最多只能行走22米。而搭建阁楼的位置,正好是老母亲下了轮椅车后从后门抵达的距离。正因为此,业主设计了与床连为一体的阁楼,增加空间的同时还无缝连接老母亲歇脚地。
于是,在依法行政“堵”的同时,胡嘉乐也不忘换位思考的“疏”。最后他为业主提供了家具改装的新思路,同样解决了老人的行走和储物难题。随之而来的是,拆违工作“兵不血刃”。
街道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队长肖明告诉记者,“我们在拆违中的主要做法是,在进行制止的同时,就是与当事人不断沟通交流,有时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听取对方的意见,甚至为当事人的难题出谋划策,最后达到工作顺利推进的目的。”
充当老娘舅,拆违同时帮助解围
2020年6月,队员陈骏冬接到投诉,反映愚园路608弄某号居民正在屋内进行违规装修,在二楼室内插层搭建阁楼,并在木质地板上浇筑水泥搭建淋浴设施。
这是一处有近百年的历史保护建筑,违建行为会严重影响房屋的承重,后续也会产生其他安全隐患。
在沟通中,陈骏冬了解到当事人主要是想通过改变居住空间、提升居住功能。
拆违是铁腕治理,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是刚需,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方案呢?
陈骏冬多次上门走访,联系当事人及周围邻里,化身老娘舅做通了其他居民的工作,为当事人及其邻里合理划分了公共卫生设施,在消除了房屋安全隐患的同时,也解决了当事人的生活需求,由此一劳永逸地化解了狭小空间的生活矛盾。
“和谐拆违,温馨拆违,人性化拆违,这是我们的工作理念。” 肖明对记者说。
据了解,静安寺街道2021年全年计划拆违总量为800 平方米,截至10月底,街道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实际完成拆违 50处,面积共计 1145.42 平方米,完成百分比为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