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善2000张认知障碍床位,这是上海多年来持续实施的为民办实事项目。4月10日,市民政局局长蒋蕊透露,预计在2030-2035年之间,上海老年人口数量会进一步到达高峰,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会有较大增长,专业照料的需求会较大,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规划既要着眼当下,尽量满足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更要放眼长远,为未来老年人口高峰的到来做好准备。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553.6万。根据《上海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到2025年,上海要建设养老床位17.8万张,到2035年,实现21万张养老床位。。
“床位建设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管理运营好,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就在前不久,上海发布了2022年度监测的结果,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分数比以前有所提高,总体处在“良好”的水平。“市民政局每年对养老机构开展服务质量日常监测工作,至今已连续开展五年,通过对养老机构在服务提供、服务保障、服务安全三大维度的检查,反映出该机构日常服务质量的基本情况。”
蒋蕊介绍,目前,养老机构家属探视已恢复常态,进入养老机构要求测量体温并询问健康状况,不再检测核酸、抗原,并要求做好日常的消毒和防范,鼓励养老机构实施家属探视预约制。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养老机构继续做好传染性疾病预防处置工作,包括实行专区、分区管理,保持养老机构就医绿色通道畅通,继续做好药品、物资等应急储备工作等。
今年,智慧养老院建设首次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将重点建设30家智慧养老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蒋蕊表示,养老院的出入院、日常健康管理、生活照护等都需要用数字化推动智慧养老。“老年人晚上在床上睡觉,正常要有查房,护理员定时定期到床边询问。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数字技术第一时间感应和发现,可以防范风险,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