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9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浦区殷行街道党工委主办的2023年肿瘤防治宣传周赋能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在杨浦区殷行街道举行。当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五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共建基层肿瘤防治医联体。
集中签约,共建基层肿瘤防治医联体
肿瘤医院积极响应“健康中国”的“癌症防治行动”,深入社区,推进分级诊疗建设落地。此次首批签约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东新区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东新区张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建立健全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于一体的全程管理体系,组建基层肿瘤防治医联体。当日,数十位肿瘤医院专家在社区医联体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肿瘤科普宣传和义诊活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介绍,医院将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加快下沉,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肿瘤科普宣教活动,提高居民肿瘤预防意识,降低癌症发病率;借助早期癌症筛查,识别风险人群,提高癌症早筛率。值得一提的是,肿瘤医院将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家门诊转诊绿色通道,提高癌症早诊率。此外,还将开展全科医生肿瘤专科培训,提高社区肿瘤防治力。
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崔明表示,随着上海分级诊疗建设深度、广度和精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三甲医院对社区基层医疗单位的赋能,上海社区居民在家门口能够获得便捷、高效医疗服务的范畴在不断扩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抗癌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文英指出,肿瘤疾病正逐渐从一种“绝症”变成一种“慢性病”,肿瘤患者足不出社区就能获得专业、规范的随访和康复指导,这将是一种发展趋势。
创新科普,医体融合专业赋能肿瘤患者康复
当天,肿瘤医院大肠外一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运动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徐烨教授为居民带来了《亦动亦静,不可妄行》的科普讲座。据上海最新癌症数据,上海全市新发癌症病例9.14 万例,其中大肠癌位于发病的第二位。徐烨教授介绍,大肠癌早期根治手术高达90%的5年生存率,和晚期手术病人低于20%的5年生存率相比,治疗效果有着天壤之别。肠癌的早期症状极易被忽视,但通过肠镜等检查,却可以及时发现肠道疾病的端倪。对于大肠癌的防治,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非常重要,通过为基层医护人员赋能,提升他们对大肠癌的认识水平,可以帮助居民改善生活方式,以更好的预防大肠癌,同时筛查也可以帮助居民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顾文英指出,打造肿瘤患者社区康复健康2.0模式,应发挥医务社工资源链接的优势,整合康复护理、康复医学、运动康复、营养、心理等跨专业团队力量,切实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服务肿瘤患者康复的能力。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康复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指导,还需要各级各类专业人员的帮助,包括基层医护工作者、医务社工、社区工作者、专业志愿者。
据悉,肿瘤医院当日针对社区肿瘤康复促进工作开展调研,围绕肿瘤患者及家属、社区居民、专业志愿者开展肿瘤防治健康促进座谈,就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涵盖个体的医疗、护理、社工、心理、营养、运动等需求的调研,旨在形成肿瘤防治健康促进工作的问题清单、找出目前工作中的急难痛点,后续将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开展基层健康促进工作者技能培训,打造社区肿瘤防治健康服务示范点。
头图为基层肿瘤防治医联体合作启动仪式。朱富忠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