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其中近40%的病例来自农村地区。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随之而来毒性管理也愈发成为肿瘤诊治的重点问题。此背景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团队自去年在国内首次开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临床诊疗学习班”。
5月25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亚专科、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上海《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社、上海健盟医学科技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期复旦中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临床诊疗”学习班正式开班。吸引了来自全国近百名肿瘤科、呼吸科、心内科等医生前来学习。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边远地区肿瘤诊治能力,本次学习班上特别资助了8位来自内蒙古、广西、新疆等边远地区的医生全程免费参与学习。
结合主题教育,课程由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团队依据数年临床经验精心设计。从临床实践、基础研究、药物应用等多个方面深入阐述,帮助学员熟练掌握ICIs相关心肌炎的预防、监测、鉴别、诊断、处理等各个关键环节,内容深入浅出,易于实施。
开班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医学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中山医院于2019年全面启动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不仅在肿瘤治疗方面开拓创新,并对肿瘤诊治进行了全面布局。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团队作为中山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次学习班也是中心的具体实践之一。中山医院将借助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建立全程化、精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全疾病周期的肿瘤综合管理模式,构建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医疗质量为主体、医教研防管全面强化的肿瘤防治中心。
据了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有效治疗晚期肿瘤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心脏毒性”(心肌炎)的发生。这种心肌炎常起病隐匿,等到发现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尽管发生率仅为0.06—3.8%,死亡率却高达39.7—66%。“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这句话对肿瘤患者来说并非危言耸听。
为对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脏不良反应,以及针对合并心血管病变的肿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全新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2018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团队开设了华东地区首个肿瘤心脏病多学科(MDT)联合门诊。心内科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程蕾蕾主任医师带领多学科团队开拓创新,发表多篇重量级论文,并先后发行了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学临床实践总结《简明肿瘤心脏病学临床指导手册》以及《肿瘤心脏病学真实世界病例索骥》,转化肿瘤心脏病相关专利8项,并撰写出版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学科普书《说句心里话2》。
头图为开班仪式现场。中山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