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高加固堤防50公里,黄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开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3-12-12 17:10

摘要: 黄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开工。

记者从市水务部门了解到,为了更好提升黄浦江防洪能力,12月12日,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正式开工。此举旨在为本市防洪安全筑牢底线,实现黄浦江滨水空间贯通和提升品质,突出生态、郊野等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范例。


据悉,提升工程所在范围内现有的堤防标高仅为5.24米,堤防实际防御能力仅为“10-20年一遇”。2021年“烟花”台风期间,米市渡出现历史最高水位(4.79米),黄浦江堤防出现一些安全隐患。


为切实保障城市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启动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分两期实施。目前,该工程由上海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负责建设。


记者了解到,工程一期位于松江区境内,西起三角渡,东至千步泾/女儿泾,工程主要内容为实施加高加固堤防50.70千米,新建保滩工程14处,新建桥梁3座,抬升加固桥梁19座,改建水文站2座,新建防汛屋2处,新建防汛通道24.98万平方米及绿化工程57.90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30.44亿元。


据市水务部门介绍,黄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对标国内外重要滨海城市防洪格局,统筹流域与区域、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创新提出“河口挡潮闸+堤防”组合韧性防洪体系布局,实现上游段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下游段1000年一遇防潮标准;采用韧性堤防结构,以系统治理理念高质量推进防洪能力提升,全力打造韧性的安全之堤。


同时,锚固生态基底,回归自然的生态之堤。据悉,这次提升工程启动,后续也将保护利用黄浦江中上游“湾、岛、滩、泽、浜”等生态底色,尊重利用两岸“田、水、路、林、村”等原生郊野风貌和自然形态肌理,挖掘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突出大地景观规划和生态修复导向,灵活采用自然式、复合式等堤防结构,运用融合、消隐等手法,实现防洪与生态景观功能相融合的生态之堤。


据水务部门透露,未来,将通过市区联动,共同打造沿线“一江五岸段,双心八节点”的空间结构,营造不同于主城区、凸显郊野特色和生态景观风貌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样、更丰富、更生态的活动空间和活动体验,塑造黄浦江活力、开放的共享之堤。


记者了解到,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将挖掘松江等地区的“风、土、历、人、文”历史文化基因,传承黄浦江中上游沿线独特的渡口文化、冈身文化、圩田文化、治水文化,融于设计理念,彰显文化内涵,结合装配式防汛墙、预制生态框、造型模板等“四新”技术,提升堤防建设品质,打造匠心传承的文化之堤。


黄浦江中上游岸线既是上海城市防洪潮的重要防线,也是体现生态、景观、生活等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安全之堤、生态之堤、共享之堤、文化之堤和智慧之堤的建设,将黄浦江中上游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范例。


头图为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分步实施图。水务部门供图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筑牢“安全堤”,点“靓”滨水区,...

“母亲河”黄浦江的“家”在这里!...

黄浦江畔新添休闲去处,上海首座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