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前筛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一道重要防线。传统的产前筛查存在检出率低、假阳性高等局限性,而无创产前检测对单基因病也束手无策。1月22日,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黄荷凤院士等联合在医学顶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题为《基于游离DNA的前瞻性多种类遗传病产前筛查》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产前筛查技术中单基因病筛查的空白,影响因子高达82.9。
由于隐性遗传病多数为父母来源,孕前携带者筛查可提前明确生育风险,通过生育指导来防控出生缺陷;但显性单基因疾病以新发突变为主,无法通过检测父母排除风险,胎儿发育过程中没有严重结构异常的单基因病可能会在超声筛查中被漏检,是当前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的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由于胎儿游离DNA在母体血液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传统方法在母体背景下检测胎儿的单基因变异较为困难。团队通过早前临床研究发现,cfDNA综合筛查技术克服了这一技术壁垒,同时覆盖了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微缺失和单基因变异这三种最主要的人类遗传变异,扩展了无创产前筛查的检测范围,同时提高了检测准确性。针对这一发现,团队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他们的研究表明,通过创新性的综合性无创产前筛查技术(cfDNA综合筛查),可以检测孕妇血浆中的游离DNA,从而全面筛查胎儿不同类型的遗传变异,实现更加精准的产前和围产期管理。
据悉,在所有出生缺陷中,由单基因病引起的占比为7.5-12%。一些单基因疾病在产前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即便接受产前超声波检查也无法检出,而其他一些病症(如软骨发育不全)可能直到孕中期或晚期才能通过超声波检查发现。
作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发祥地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在国内最早开展出生缺陷精准阻断、早筛早诊早治和示范推广工作,不仅创建了首个基于遗传咨询-突变基因鉴定-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胎儿遗传学诊断-新生儿筛查的规模化临床诊治平台,同时首次实施社区人群孕前检查试点,并提出孕前风险人群分类的中国方案。
此次研究成果突破性地提升了胎儿遗传性疾病的检出率,将高发、严重、新发突变为主的显性单基因病纳入检测范围,有效预防了严重致残、致死性疾病胎儿的出生,也为出生缺陷的主动干预提供了精准的证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今后有望为孕妇提供更安全、更准确的产前筛查服务,也是未来无创产前筛查技术的发展方向。
此次研究是黄荷凤院士、张静澜研究员、徐晨明研究员联合浙江大学张丹教授、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研究与预防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儿童医院王华教授联合开展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静澜、吴琰婷、陈松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罗琼、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席惠为本文的的共同第一作者。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