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因天干物燥,一直是火情高发期。加之最近南京“2.23”亡人火灾的发生,一度让人们对火场逃生这一问题又有了更高的关注。
火灾发生后,如若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关键时刻可以成为救命稻草。而反之,则极有可能错过最佳逃生时间,后果不堪设想。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市民因为一些固有的“陋习”和错误举动,导致“绊脚石”频现,使得自己被困火海。
起火后,老人惦记家中物品迟迟不肯离去
近日,青浦区发生了一起民宅火灾,在此过程中,有市民险些因为错误举动而酿成不可预估的后果。
当时,青浦朱家角派出所接到110报警,辖区一居民小区顶楼发生火灾,民警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原来,这是一起由于电热毯短路而导致的突发火情。火势迅速蔓延,很快楼道内就浓烟滚滚。
然而,在这危险时刻,一位八旬老伯却滞留在家门口迟迟不肯离开。
据参与救援的民警回忆,当时,这位老伯站在起火的家门口来回徘徊着,身上已经被熏黑,脸上还有轻微灼伤。而且,此时浓烟已经蔓延到了整个楼道,气味呛鼻,过多停留很可能让老人因为吸入烟雾而导致昏厥窒息。
虽然民警一把抓住老人手臂,不停劝说将他带往楼梯口,但老人还是一步三回头,始终惦记着家中物品。幸好民警及时“逆行”,一再坚持,最终将老人救出。
火场逃生,不要奢望“带物跑路”
消防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火灾发生后,一个非常典型的“带物跑路”错误举动。
“很多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总觉得起火了,想趁着火势还小,赶紧带点值钱的物品一起逃。”基层消防救援人员告诉记者,殊不知,恰恰是这翻箱倒柜的几分钟,就错过了最佳的逃生时间。“火场里变幻莫测,这烟雾升腾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人一旦吸入浓烟就是致命的。”
据消防人员透露,在日常火灾扑救过程中,在发生了亡人事故的火灾中,有些人员被发现时就距离逃生口几步之遥,但即便只是差了这么几步,也最终没能“跑”出火场。可见,火灾发生后的前几分钟是何等宝贵,切勿因为想要“拿些东西一起走”而耽搁了。
火场里切勿盲目朝着“光亮”处跑
火灾发生时,还有一个错误的逃生举动非常容易具有迷惑性。当人们被困在建筑物里,忽然看到有光,这时你会怎么做?
很多人或许会朝着“光亮”的地方跑去,认为那就是安全的地方。其实,这些地方很可能是危险之地。消防人员告诉记者,因为火场中,90%的可能是电源已被切断或已造成短路、跳闸等,出现所谓的光和亮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火苗肆虐之处。
正确做法是沿着“安全出口”发光指示标志的指引,向最近的安全出口逃生。而且,尽量捂鼻弯腰,因为浓烟都是往上升腾的,“身体压得越低,吸入的浓烟也就能够越少,对逃生人员来说越安全。”消防人员告诉记者。
勿大幅度开门,可用手背轻触门把手“测温”
亡人火灾中,80%的遇难者都是因为吸入了有毒浓烟所致,其中就包括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等。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反复强调切勿将电瓶车停放在楼道内,以及勿将电瓶电池入户充电的最主要原因。据消防实验显示,电动自行车起火后30秒内就能产生明火,100秒内散发出的有毒气体就能导致人员窒息身亡。
还需要特别强调提醒的是,发现起火后,切记不要大幅度地打开房门,“因为这时你并不清楚外面的火势情况,如果盲目将大门一下子打开,反而容易将浓烟放入。”消防人员告诉记者。
此时,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逃生前先用手背轻触自家入户的门把手,以此“测温”。“如果入户门把手发烫,说明门外已经充满了高温火焰和烟雾,这时不建议盲目向外冲。”消防人员表示,“如若门把手不烫,再将门开启一条小缝,在无浓烟进入的状态下,可选择开门逃生。”
往上跑还是往下跑?没有固定模式
如今,随着城市发展,高层建筑也变得越来越多起来,而高层火灾扑救一直是消防部门在努力攻坚克难的方向。
那么,当高楼大厦发生火灾,到底应该是往上跑还是往下跑呢?有人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火是从下面往上着的,越高越危险,越下越安全,所以,往往会盲目地往低层逃生,认为只有尽快逃到一层,跑出室外,才有生的希望。
殊不知,这时的下层可能已是一片火海,如若盲目地朝楼下逃生,相当于自投火海。据消防部门介绍,正确做法其实是要先观察,要根据现场的情况,理智的判断是向下逃生还是向上逃生。如果着火层位于自己居住的楼层下,此时可以选择向上逃生或进入避难层;如果着火层位于自己居住的楼层上时,应该迅速沿疏散通道向下逃生。
还有一个错误举动是特别要提醒的,当选择的路线逃生失败时,火势愈来愈大,烟雾愈来愈浓,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会选择盲目地往下跳,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即便楼下有救援气垫,一般的气垫也只能承受6层楼及以下高度。”消防人员告诉记者,因此,正确做法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排水管等逃生,或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连成绳索,紧拴在窗框、铁栏杆等固定物上,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以此脱离险境,等待救援。
头图来源:图虫